三峽的重要產業,除了伐木、煤業外,還有藍染。生長在陰濕樹林中的「大菁」,開著藍紫色美麗的花,他是染布的重要的原料;位於台北縣三峽鎮的「在地文化田野工作室」負責人林炯任說,三峽人如果不認識這項產業的源頭就太可惜了。
目前在台北縣三峽鎮插角國小任教的林炯任,因為做家庭訪問的關係,從家長口中間接了解地方的人與事,如傳統產業藍染、伐木、茶業,到近代的煤業等,就在這機緣下,林炯任一頭栽進三峽在地的文化史蹟領域。
在文史啟蒙老師台灣古蹟學者林衡道影響下,加上林炯任原本就喜歡文史探查及解說工作,因此當他到學校任教時,便將專長應用在社會領域教學上,而「在地文化田野工作室」的成立,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在三峽的文史歷程中,除了林衡道,時任台北縣文化中心主任的劉峰松、民間文史學者劉還月及古風史蹟協會的張文、滬尾文史工作室的蘇文魁等人鼓勵與協助下,他於民國八十三年成立了「在地文化田野工作室」,開始研究當地的歷史建築等相關文化及傳統產業。
林炯任的妻子廖美慧公私兩忙,卻無怨無悔地一路支持他,讓他發揮所長,並得以在他調任插角國小時,能安心在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
為了要讓三峽及大台北地區民眾了解藍靛的產業歷史及其價值,林炯任尋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贊助,調查台北盆地的藍靛產業,並於去年十二月發表「台北盆地藍靛及染布產業發展」專題,以探尋台北盆地藍靚與染布產業的歷史,並透過重建三峽鎮之傳統染工坊,勾勒出北台灣移民產業的狀況。
目前他和三角湧協進會及陳明理等多位在地人文工作者,除了將藍染技法還原並加以記錄保存,使三峽藍染得以傳承,並規畫將三峽文史及生態集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