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富比世》雜誌以中國山寨產品為題,直指剽竊成風,已危及中國經濟轉型。
文章指出,如今,在很大程度上依託於鉅額投資和廉價勞工的中國經濟奇蹟,正試圖轉換到下一階段,即建立在創新、設計或高附加價值基礎之上的發展模式。中國的大學將成為推動發展此階段的人才庫來源,但中國高等教育系統所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剽竊和學術誠信的缺失,將使得這一進程困難重重。
面對英文寫作業,中國學生通常依賴將中文資料翻譯成英文,並將內容據為己有,或直接從維基百科複製貼上。即使學生們意識到這是抄襲,且可能面臨被勒令退學的風險,仍然無法阻止他們的剽竊行為。當抄襲之風逐漸蔓延至中國上層學術領域之際,這種行為難以遏制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想理解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進入新階段為何不會一帆風順,就要了解其高等教育系統剽竊成風和喪失學術誠信的原因,這是關鍵點。
中國的剽竊和學術誠信喪失,與知識產權保護及和諧社會理念之間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集體觀念與個體知識產權保護背道而馳,而前者在中國根深蒂固。強烈的集體觀念提倡穩定與和諧,卻會湮沒個人意識。此種情形下,如果某人宣稱一種主意歸自己所有,並據此向他人收取報酬就顯得荒謬怪誕了。
中國學生寫作時,常常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內容,對結論不進行任何獨立分析或思考。學校並沒有傳授這些結論背後的「為什麼」,學生們則普遍將這些問號壓在心底,為的是與集體觀念保持一致。集體觀念已成為規範而且個人所有權得不到尊重,因此,學生們認為求證原始觀念的來源是徒勞無益。
在遏抄襲之風和學術誠信扎根於中國學生內心之前,若不建立起鼓勵創新思維的保護機制,中國進入下一階段經濟增長模式的路,將坎坷而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