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高科技產業一直給人以清潔工業的假象,但實際上高科技產業也排放大量汙染物。近年來,中國的深圳、珠海、中山、東莞已發生多起二氯己烷、正己烷中毒事件,造成中毒者殘廢,甚至死亡。
香港《大公報》報導,近年來,大量處於國際分工體系的末端高科技產業,聚集在廣深高速公路沿線,一條重金屬及電磁、光、聲汙染源帶已經形成,並且有向人口集中的城區及粵北擴散的趨勢。
高科技產品多在潔淨的空氣、清潔的產房中生產,因此予人清潔工業的假象。報導警告,高科技產業不等於清潔產業。不久前,深圳一外資企業,在無有效保護措施下,使用高濃度正己烷生產液晶顯示器,使多名工人中毒,且這已發生多次。
國外過去也曾發生多起高科技產業公害事件,然而在中國,許多人對此類汙染還渾然不覺。
中山大學地球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指出,一些高科技產業所導致的汙染,比起傳統工業並無兩樣,加上高科技產業在生產流程出現的電磁、光、聲等非塵埃性汙染,在一般情況下看不見,摸不著,連常規的檢測都很難發現,時刻危害人們的身體,症狀包括:全身乏力、記憶力衰退、心悸、心前區疼痛、胸悶、激動、脫髮、生理紊亂等。
據了解,生產積體電路的半導體工業就用到一百多種具有爆炸性、可燃性的有毒氣體和化學藥品,鎵、矽半導體、砷半導體等在清洗、蝕刻過程中會產生有害廢棄物;基因重組、細胞融合等生物工程會產生有害微生物;精細陶瓷、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製也會產生難於處理的有害物質。
近年來,高科技汙染終於引起大陸一些專家的關注。廣東華南土壤研究所一位學者表示,針對珠三角耕地的研究表明,不少高科技工業園區周邊土地受重金屬和化學汙染,尤其是在製造業發達的東莞、深圳,農產品含鎘、鉛,已有危害人體的可能。
近一段時間,清潔能源備受資本市場看好,大陸許多地方紛紛投資太陽能多晶矽項目。但生產太陽能多晶矽卻要耗費大量能源,帶來環境汙染。
「由於高科技企業相對汙染較輕,許多人放鬆了監督與控制」,周永章說,在全球的光伏(光電轉換)產業鏈中,附加值高、環境汙染小的環節都由國外公司控制,中國企業多徘徊在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環節。另外,在電子資訊領域,積體電路和光電產業產生的空氣汙染問題最為嚴重,非塵埃性汙染十分明顯。
參與研究的中山大學地球環境研究中心博士王樹功說,對於現時廣東的高科技汙染,政府現時要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加緊治理的法規體系和監管審核制度。對造成高科技汙染的企業徵收重稅,並將稅收用於治理被汙染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