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大量興起,讓網路用戶擁有過去沒有的「科技力量」,得以在決定博物館的館藏取向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參觀者 可分享、下載
華沙的「波蘭猶太歷史博物館」預定二○一二年才會揭幕,但是全球至少已有八百個網路用戶,登記參與博物館的「虛擬猶太小鎮」(Virtual Shtetl)計畫,協助博物館將二次大戰前後,與一千三百個猶太城鎮生活相關的三萬多件照片、錄影、錄音納入館藏。
美國華府的史密森美國藝術博物館(The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最近也啟動名為「公共史密森」(Smithsonian Commons)的宏大計畫,讓參觀者下載、分享與合成博物館的龐大館藏。
麥可‧艾迪森是史密森的新媒體主管,他把前述計畫稱為達成更遠大任務的一個步驟,任務目標則是從「權威中心」傳播平台,轉換成「了解分配知識重要性」的傳播平台。
博物館 失去主控權?
這種作法當然有可能助長爛資訊、不可靠判斷的風險,也可能危及博物館館長的權威。有鑑於此,和其他文化機構如大學、出版商、報紙一樣,眾多博物館也在設法解決相同的科技難題:如何讓組織的秩序原則,與電子網路的自由脈動並行不悖。
博物館展覽設計師妮娜‧賽門表示
:「許多博物館擔心失去主控權。」新媒體的提倡者則辯稱,網路回饋反而有助於提升館長判斷的價值。
預定今年問世的「阿富汗文明博物館」(The Museum of Afghan Civilization)就是完全設在網路上的機構。住在巴黎的創辦人巴斯卡‧巴斯提德表示,博物館館長已經開始發現,「讀者會挑戰他們」。
阿富汗 擬虛擬博物館
巴斯提德說,他的博物館將從收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的虛擬影像開始,未來再擴大涵蓋到由用戶提供的影像。
為了能吸引阿富汗百姓上傳第一手影像,博物館接受以手機拍攝、發送的照片。在阿富汗,手機遠比電腦普遍。
最後,「網站式博物館館藏」是否行得通,或許將視館長能否駕馭參與科技、卻又不喪失自己的判斷力而定。賽門說:「權力與專業知識是兩碼子事,博物館永遠有專業知識,但是他們也得樂於分享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