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一打開新聞,青少年偏差行為層出不窮,究竟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長期投入青少年和中輟生輔導的新竹縣黃天人牧師說:「如果教育只是用來競爭,不是互助,受傷的一定是弱勢孩子。」他有兩女一男,女兒高中時就隻身前往泰北當義工,獨立且很有自己的看法。
黃天人牧師在他長女書亞進入國小後,對教育有新想法,他認為學校是團體,是教導互動和正向發展,國英數很重要,但目的是什麼?是競爭嗎?互助嗎?還是借此比較誰優秀 ?他想了又想,決定走自己的路。
他思考過,孩子若從小被訓練比優秀,智能好的將壓迫智能較不好,那許多孩子將會受傷害,智能優秀的到最後也會被排擠,他覺得孩子沒必要從小就生活在「不要輸在起跑點」的競爭環境中。
他認為,孩子的童年很可貴,要多玩、多親近大自然,保有對自然和周遭事務觀察和探索的熱情,父母多陪在孩子身邊就是最好的教育。
他的教育理念很簡單「讓孩子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他的長女書亞、次女書虹,國中起選擇在家自學,對人生未來有規畫;黃天人認為,現今環境只要想念書,有很多管道,有正規學習,還有空中大學,也能自修考證照。
「別人有學歷,我們有能力。」妻子楊怡潔不擔心孩子的未來,長女書亞高中畢業,沒選擇入大學就讀,反而投入尖石鄉國小、國中課輔,但自訂目標考證照,次女書虹能獨力主持四十人的營隊,從計畫到活動一手包,兩姊妹十六歲起,每年投入泰北義工,長子書恆念國小,騎獨輪車上下學,很有自主意見。
黃天人牧師說,父母陪伴成長就是最好學習,他長期辦單車、攀岩活動發現,有家長陪同的孩子,能快樂學習。
他鼓勵台灣家庭的男主人多參與親子活動,假設全台一萬個男主人假日帶孩子騎單車,就會有一萬個快樂家庭,花費不多,如果帶領別人的孩子騎單車,就會減少一萬個中輟生,何樂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