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ion fee選舉費
英國即將舉行大選,不但已為國債所苦的政府部門花錢如流水,新聞媒體為了交「選舉費」也苦不堪言。
什麼是「選舉費」(election fee)?英國媒體派記者跟著工黨和保守黨的首相候選人跑,每派一個記者要交給兩黨4萬美元。現任工黨首相布朗尋求連任,記者跟他跑完選戰須繳2萬美元,只跟一天是900美元。保守黨候選人卡麥隆看好入主首相府,收費也是2萬美元起跳。英國政府依法須在6月3日以前舉行大選,候選人將在全英各地穿梭,選舉費花在車票、機票、住宿及三餐上,但兩黨收費實在太高,有些記者只好不跟了。
美國也有類似的「選舉費」。美國幅員廣大,打選戰經常必須搭機全國趕場,當初歐巴馬和希拉蕊爭取民主黨總統提名,每個記者每月至少交3萬美元。歐陸國家不收「選舉費」,但在法國,總統或政府安排記者隨行,搭乘政府的飛機或巴士,記者不用付費,但如使用商用交通工具,記者自費。
The Hurt Locker危機倒數
由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執導的伊拉克戰爭電影《危機倒數》,勇奪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但英文片名The Hurt Locker到底是什麼意思?根據此片官方網站,the hurt locker是駐伊拉克美軍的俚語,是記者出身的編劇Mark Boal在伊拉克採訪拆彈部隊時聽到的,意指進行拆彈任務時爆炸受傷。(In Iraq it is soldier vernacular to speak of being injured in an explosions as sending you to “the hurt locker ”.)
這個用語可以上溯到越戰時期,意指麻煩大了、處於不利地位、情況很糟(in trouble or at a disadvantage; in bad shape)。也可延伸解釋為「讓人很受傷」(causing someone a world of pain)或「把人推進死地」(putting them in the Hurt Locker)。
難怪本片中文譯名兩岸三地各吹各的號,台灣叫《危機倒數》,概念較模糊。香港叫《拆彈雄心》,雖然點出故事內容,但又畫蛇添足添加主觀的樂觀精神。中國大陸的譯名最直截了當,就叫《拆彈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