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衛生署規畫成立「國際醫療專區」,吸引國際人士來台就醫創造產值,昨天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然而光是醫界就對規畫方向有歧見;與會的民間團體則擔憂,衛生署帶頭將醫療商品化,會讓國內就醫出現階級化以及資源排擠效應。
台灣觀光醫療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篤行,與高雄市醫學美療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曹賜斌均指出,國際醫療的最大市場就是大陸,推動美容、健檢等觀光醫療才有利基,因為這類醫療回購率很高,會讓人為了追求更美而一直來;同時這類侵入性較低的醫療,也較容易結合旅行社、飯店等不同產業,讓觀光客來台既享受美容服務、又可以兼顧旅遊需求。
醫療服務國際化專案管理中心執行長吳明彥指出,目前有三十三家醫院加入此管理中心,各在一定規範下推動國際醫療,像新光醫院做健檢、長庚醫院收重症,所占的門診與住院比例均不到零點三,因此不會衝擊國人就醫權益。不過他認為國內重症治療有很好的技術,若不設國際醫療專區,很難與其他國家競爭,比如泰國、新加坡就開設專收國際病人的醫院公司,且開放上市。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顧問醫師蔡繼志則認為,醫院應該先提升品質,即使不需要宣傳也能吸引來自國內外的病人,他批評國內許多醫院連國際認證都未取得,或是醫療品質連國人都未必滿意,卻頻頻把眼光展望到服務國際病人,可說言之過早。
醫療改革基金會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代表指出,國際醫療專區議題一拋出,醫界只看到潛在的商機,令人擔憂的是,未來若有經驗的醫師都被重金延攬到專區服務外國人與有錢人,雖不占健保資源,然而如同把醫療導向階級化,質疑民眾的就醫權益怎會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