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珊政權後第二次大選 將有325席次 攸關西方民主在中東扎根 或改變美軍撤軍計畫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伊拉克議會選舉於七日舉行,這是海珊政權被推翻後的第二次大選,攸關西方式民主能否在中東扎根,分析家甚至認為,選舉結果可能改變美軍撤軍計畫。但在此之際,蓋達恐怖組織揚言要殺害前往投票民眾,並自行宣布實施宵禁。
連日來,伊拉克境內的蓋達組織已經發動多次自殺式攻擊,造成數十人死亡 ;而後又發布聲明指出,任何違抗宵禁令者,將「自曝於阿拉的憤怒和聖戰組織各種武器之下」。
伊拉克選舉委員會已於四日舉行提前投票日,讓數十萬的軍警人員先投票,以確保七日大選能正常進行。宗教領袖也呼籲人民踴躍投票,以維護民主。
此次伊拉克議會選舉有一千九百萬名登記選民,包括國外的一百四十萬選民。共有八十六個政治團體(包括十二個政治聯盟)的六千兩百一十八名候選人角逐三百二十五個席次。
各政治派別在選前展開激烈競爭,而現任總理馬里基領導的「法制國家聯盟」能否勝出、並幫助馬利基獲得連任,一直是媒體關注焦點。
「法制國家聯盟」吸收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等不同宗教和民族在內的四十個團體,以「彌合各教派的分歧,維護國家和解和統一」為口號,在選戰中大打「民族和解」牌,再加上馬利基的現任政府總理的身分,贏得不少選民支持。
但馬利基也非勝券在握,由於伊拉克目前安全形勢嚴峻,許多民眾對馬利基頗有微詞,也許會讓「法制國家聯盟」損失部分選票。
由伊拉克主要什葉派政黨組成的「伊拉克全國聯盟」陣容強大,實力不容小覷。值得注意的是,該聯盟前身是伊拉克最大的政黨聯盟「伊拉克團結聯盟」,曾在二○○五年首次伊拉克議會選舉中,贏得兩百七十五個議席中的一百二十八席。
作為海珊政權被推翻後的第二次議會選舉,最終結果如何,只有計票公布後才能一見高低,但無論花落誰家,勝出者都必須面對伊拉克嚴峻的安全情勢、經濟發展落後、民族和解進程緩慢及駐伊美軍等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