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縣枋山鄉為何呈狹長走廊狀?為何和「崩山」同音?鄉長葉有進說,答案都在鄉誌中。潘欣中攝
【本報枋山訊】狹長走廊地形的屏東縣枋山鄉,有六千多居民,是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平地鄉,鄉長葉有進為洗刷文化沙漠印象、委外編纂的鄉誌宣告完成,赫見台灣抗癌之父董大成也出生枋山。
葉有進說,枋山鄉雖然人才輩出,但外流嚴重,他編纂鄉志,希望找回枋山鄉的人文和歷史,於是委託美和技術學院客家文化事業發展系主任曾喜城編纂。
曾喜城接手後,發現鄉公所與民間保留資料極少,耆老不是仙逝就是移居都市,編纂備加困難。「上窮碧落下黃泉」,曾喜城形容編纂委員為了蒐集資料,除訪問鄉內僅存耆老,連仙逝多年人物的訃文都翻出來,甚至遠赴他鄉訪談,終於完成鄉誌。
葉有進說,鄉誌有很多年輕一輩不知道的故事,例如枋山鄉早期為原住民排灣族的故地,有座小山經常發生山崩,因此舊名「崩山」,一八六○年漢人進入開墾,覺得崩山不雅、不吉利,便以台語諧音「枋山」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