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九日報導,幾個主要出口經濟體的最新數據,紛紛帶來國際貿易已見回升的希望,為正在復甦的全球經濟提供助力。
報導指出,台灣、南韓和巴西的九月資料顯示,貿易情況皆較八月有所成長,不過還是低於一年前的水平。這批最新數據雖然不足以證明國際貿易已全面好轉,但卻證實國際貿易近來已不斷改善。
台灣本周公布,九月出口比去年同月下降百分之十二點七,降幅比八月的百分之二十四點六大幅減少。上周,南韓公布的資料顯示與此類似的改善,九月出口較去年同月下降百分之六點六,是十一個月以來最緩降幅,加上季節調整的話,甚至比八月上升百分之十一點一。
報導說,直到最近,台灣和南韓都受益於幣值自金融危機以來走低之勢,但近日美元走貶,台灣、南韓、巴西有感於優勢有變,相繼出手干預外匯市場,防止其幣值進一步對美元升值而危及出口,不利和中國競爭。中國維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變。
去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世界工商論壇」會議說,金融危機以來的國際貿易「不是大蕭條,而是更糟」。
華爾街日報說,克魯曼所言可信,因為諾貝爾獎主要就是褒揚他在國際貿易上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