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希望轉型為某種形式的「全球性央行」,至少握有一兆美元資金,可貸給陷入危機的開發中國家;甚至還可協助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導致成長方式無法持續的問題。
IMF總經理史特勞斯卡恩利用其政策委員會在伊斯坦堡開會的場合,推銷他希望IMF轉型為全球央行的願景。他說,國際貨幣體系必須更穩定,由全球最後貸款人(通常是中央銀行)當支柱。
他表示,這種維護穩定的職責可以幫助解決一些機能不良的問題,如全球外匯存底自一九九○年代末以來增長了三倍,至八兆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
他表示,一個資本雄厚的IMF可以提供可靠的保證,從而打消對私人資本流動突然乾涸的擔憂,正是這種擔憂促使許多新興經濟體為求「自保」,囤積巨額外匯存底。
在上個月美國匹茲堡舉行的G20高峰會上,各國領袖賦予IMF新的任務,也同意增加新興經濟體的發言權,提高IMF的正統性和效力。
不過,IMF要轉行為全球央行,得先面對幾個問題。首先是其發行的特別提款權(SDR),是否會變成等同於可交易的債券,讓IMF也有自己的貨幣市場操作?其次,IMF並未掌有課稅權,那麼其資產負債表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拿什麼做擔保?
事實上,G20成員國的領導人正在行使相當於全球經濟董事會的職責,他們需要IMF的協助,才能扮演好此一角色。G20財金首長計畫,今年十一月在蘇格蘭開會時,將開始籌劃讓IMF完成上述轉變的明確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