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千年歷史 居絲路重要位置 面臨風沙侵蝕威脅 雖修復仍損壞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外電報導】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近日列舉世界十大必看的瀕危文化遺產,包括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位於古代絲綢之路最重要位置,是經濟、宗教、文化交流中心,西元一九八二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石窟遺址,面臨風沙侵蝕威脅,紅色砂岩沉積不穩,地震時常有損毀。目前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石窟狀況良好,有些損壞情況非常嚴重,岩壁上的雕刻已難以辨識;還有一些被鳥糞等汙染覆蓋。
西元一九八二年,中國政府考察後,斥巨資進行大規模修復,如用水泥加固砂岩,或借助空中吊裝固定佛像,但石窟前景仍然堪虞。
須彌山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始創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和北魏,興盛於北周和唐代,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石窟寺院,其藝術成就可與山西雲岡、河南龍門石窟造像媲美,現存歷代石窟百餘座,其中七十個洞窟有雕造的佛像。
其中,第五窟,唐代武則天時期開鑿,高約二十公尺的露天彌勒佛坐像,儀態端莊而安詳,是須彌山最著名的造像,全國大型石窟造像之一。
須彌山石窟除造像外,還有唐、宋、西夏、元、明歷代題記三十餘則,壁畫近十處,明代壁刻三通,是研究絲綢之路與石窟文化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