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賢齊台北報導】健保局第六次藥價調查,結果將於今年七月公布、九月生效,預料健保局將再砍藥價,製藥公會、外僑商會曾多次呼籲暫緩實施第六次藥價調查,但健保局勢在必行,目前藥價調查仍在持續中,引發廠商再度揚言出走。
民眾憂心藥商出走,部分藥品是否也跟著離台,健保局醫審暨藥材小組副主任黃肇明解釋,每次藥價調整都會顧及民眾權益,非為調整而調整,若非希望健保每一塊錢都花在刀口上,「健保局何必自討苦吃」,為此得罪不少人、引起民眾誤解。
黃肇明指出,健保局將藥物分為三類,首先為尚在專利期的「專利藥」,由於在專利期,因此該藥沒有競爭,基於尊重專利,調幅較小。第二為「逾專利藥」,此種藥專利期已過,即所謂學名藥,藥物種類多調幅較大。
最後,是「特殊藥」,這類經專家評估的罕病藥物、價格便宜效果不錯的急救藥物,基於照護特殊足群,這類藥物通常不會調整價格,以免造成用藥者短缺,將藥物分類調整,就是希望兼顧更多層面。
黃肇明說,調整藥價也不是亂調,是依市場機制調整,調整後價格都在成本之上。此舉是為了能釋出更多財源,引進新藥物,甚至擴大適應症。黃肇明舉例,我國目前引進九種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相較其他擁有社會保險先進國家而言,比例算是高的,乳癌患者引頸期盼的標靶藥物,目前也在評估是否引進。
每次藥價調整施行後,黃肇明說,健保局也會觀察醫院是否有隨意調整藥物,絕不會損及民眾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