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也逐年上升,大腸(結腸)通常被區分為五個節段,分別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就癌症發生的機率來說,直腸長度最短,但發生機率最高約為百分之三十。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很多,從家族性遺傳、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均有明顯證據。一般而言,癌症發生多在中年以後,且多為偶發性,少有家族遺傳。若癌症的發生年齡較早、侵犯多位家族成員、體內多處器官等,要及早提高警覺。
一般民眾無家族史,可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直腸指診;五十歲起,每五年檢查糞便潛血檢驗和乙狀結腸鏡一次。如果具有家族史,應依照個別狀況不同與醫師討論,提前至三十至三十五歲開始篩檢。
大腸直腸癌治療,基本方法有三:手術、化學治療(含標靶治療)及放射治療。
手術除了切除原發部位的癌症之外,還包含腸造口及轉移部位的切除。放射治療一般用於直腸癌,因為直腸有腹膜固定住,照射時不會漂移造成無病部位放射線暴露。化學治療在早期癌症階段,以「治癒斷根」為目標;晚期癌症則以「症狀解除」、「拉長復發或惡化時間」、「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為主。
化學治療傳統主要成分是5-FU與葉酸,近期開發的 Oxaliplatin 與 Irinotecan 與前兩者藥物合併使用,可以產生更好的療效。至於標靶治療(Avastin 與 Erbitux)則是以藥物接合癌細胞膜的接受器,對細胞質與細胞核內的化學訊號產生干擾,為病人帶來延長存活的機會。
不管是哪一種用藥,都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量身打造,而不是如同在超級市場選購物品一般。但願每位民眾都能提高警覺,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的機會。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血液腫瘤科醫師 歐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