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什麼女性不能回家掃親生父母的墓?」「為什麼未婚或離婚女性不能進入原生家庭供奉的祖先牌位?」今天是清明節,許多民眾忙著返鄉掃墓祭祖,由於台灣祭祀文化仍充斥男尊女卑觀念,使女性尊嚴受到漠視,婦女新知等婦女團體全力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
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楊婉瑩表示,台灣人傳統上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使一些女性因有婚姻關係,而無法祭拜父母,這是許多婦女的痛。
楊婉瑩表示,訃聞中女兒永遠只能排序在兒子與兒媳後面,喪禮上也無法發言,只能夠由男性親屬代表感謝各界弔唁。若是沒有生養兒子的家庭,喪禮上也要另尋「代孝子」以表示「有後」,這是性別落差最明顯地方。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彭渰雯與楊婉瑩認為,追求性別平等祭祀文化,要從禮儀師的培訓及考照開始,打開「喪禮服務丙級技術士」證照考試題庫中,一百五十一題的考題中,有三十七題與性別相關,都是重複提問傳統禮俗中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的概念。
楊婉瑩等人指出,如提問「長孫釘應由誰咬?」答案是長男而非長女,暗示男性才是子孫。再如男性過世被稱為「壽終正寢」,女性過世被稱「壽終內寢」,婦女新知表示,這些都顯示傳統禮儀貶低女性。考題已經出現環保、公共衛生、職業傷害、族群平等現代話題,為何不加入性別平等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