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印度的種姓制度就已出現。當時只是統治者雅利安人和被征服者達羅毗荼人之別,後來又分化出更多等級。
根據印度教經典《梨俱吠陀》,印度人的四個種姓皆從神而來,但「婆羅門」是從神的嘴、「剎帝利」是由手臂、「吠舍」從大腿,而「首陀羅」則是從神的腳而來,因此造成高低順序。此外,還有一類被排斥在種姓體制外的人叫「賤民」。
最高階「婆羅門」相當於祭司、學者;「剎帝利」相當於君主、軍人;第三等「吠舍」泛指商人、工人;第四等「首陀羅」就是奴隸和不同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
種姓制度主要在於印度教篤信因果與輪迴,即一個人出生於何種階級乃由前世的行為決定,而這一世的行為,又會決定下一世投胎在那一個階層,不斷循環。
不同種姓在職業、婚姻、宗教生活以及法律上都不同,非常不平等。歷史上,首陀羅和賤民的處境十分悲慘,雖然印度獨立後處境已有改善,但仍常受歧視。
面對外界的質疑與批評,印度高等社會人士常辯稱,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廢除,實際生活上已無人注意。其實不然,它依舊存在於廣大民眾的生活中,尤其在印度百分之七十人口與百分之九十賤民居住的農村。即使在都市的角落,種姓制度的遺毒依舊可見。
賤民慘遭暴力凌遲事件時有所聞,即使賤民出身的馬雅瓦蒂擔任首席部長,但北方省去年即曾發生一名年僅六歲的女童,因為和母親在一條專供「高種姓階層」村民通行的路上行走,遭一名男子丟入火中,雖經及時救出,但生命垂危。
印度國立德里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夏瑪表示,儘管資訊時代進步,但印度無論是在都會或城鎮,種姓制度的惡習依然根深蒂固,高低種姓之間禁止通婚,即使年輕男女敢於通婚,婚後也是遠離親友和家鄉,深恐遭到迫害。
印度國立尼赫魯大學社會學者桑圖西則認為,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的輪迴之說,換言之,是神的意旨,因此除非不相信神的存在,否則種姓制度將難以在人們的心頭上根除;但占印度人口八成以上的印度教徒,以神為唯一信仰中心,是不可能否認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