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這次大選,由女外長李夫尼為首的鴿派前進黨和前總理內唐亞胡領導的鷹派聯合黨由於僅差一席,雙方可謂勢均力敵,如果握有多數席次的右派政黨表態支持內唐亞胡,總統裴瑞斯(Shimon Peres)將要求內唐亞胡組閣。
事實上,裴瑞斯日前才在《紐約時報》以「一區兩國」(One Region, Two States)為題撰文,表示不支持「一國論」(one-state solution),因為這個方案本身問題很多。從以色列觀點,猶太人不可能接受猶太國(a Jewish state)不存在的安排;從巴人觀點,他們也應該有權決定國家的定位。而「一區兩國」多少和台灣的「一國兩制」遙相呼應。
反對兩國論者認為,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幅員太小,不克容納巴勒斯坦難民;反對一國論者則指正因面積只有24,000平方公里,人口卻已破一千萬,包括550萬猶太人和450萬阿拉伯人,還是兩國論可行。以新加坡為例,西岸加加薩,面積是新加坡9倍,但巴人在這兩地的人口都比新加坡少,因此裴瑞斯表示,他有信心,巴人建國,可以在科技與和平的基礎上締造新加坡的成功模式。裴瑞斯並舉黎巴嫩為例,指硬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多種族國家(multinational country)反而可能導致流血衝突,陷入泥淖。
裴瑞斯坦承,兩國論治絲益棼,前途多艱,但猶太人希望和平居住在他們理應擁有的歷史家園(rightful, historical homeland)上;巴人也希望擁有自己的土地,及他們的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 )和人民自決的權利(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但這個前景要建立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存的基礎上,不管在經濟、觀光、環保和國防上都要合作。唯有讓以巴各自建國,各有邊界,各自保留其宗教信仰、文化和傳統,兩國論才能成立。有朝一日,或許以巴雙方都會向歐盟取經,不再讓邊界阻隔雙方的經濟合作或作為發動戰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