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師徒二人,各有成就,佛門傳為佳話,欣見叢林學制仍存,可惜的是百丈清規已經失傳。
百丈懷海禪師,祖籍福建長樂。早年依潮陽西山慧照出家,後又從衡山法朝,受具足戒,因嘆自己學識不足,獨往安徽廬江浮槎寺,閱讀藏經多年。後聽說馬祖道一在江西南康龔公山宣講佛法,即前往參學,因其設問質疑,聰慧好學,頗得馬祖道一的器重。
馬祖道一圓寂後,懷海大師前往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住大雄山講經。聲名遠播,聞訊而至者眾。
大雄山岩巒高峻,又被稱為百丈山,懷海大師在此傳播禪風二十餘年,人稱「百丈懷海」。
懷海大師的禪學思想源自馬祖道一,然而他的說法較馬祖道一更為具體。懷海大師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成,只要不被妄想繫縛,便和諸佛無異。
懷海大師曾講過一段很著名的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他的修行法門,便是依據這個思想。
這段話雖說不拘文字,但文字的確很美,重點放在後四句,佛家講的是歷事練心,所以應修心之為用。
懷海大師又說:「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雲開日出。」總而言之,就是五個字:「平常心是道。」
懷海大師是一個開創者,他根據當時叢林的實際情況,首度訂立了禪宗的規章制度,所謂的〈百丈清規〉。
〈百丈清規〉在宋代便已失傳,後只能從古代零星的文字錄中窺見一些內容,歸納起來,約有四個方面:
一、為方便禪僧修習,創議別立「禪居」,禪僧們便有了自己獨立的寺院。
二、在寺院裏立長老,樹法堂,設長連床,大眾朝夕參聚,依法而居,形成一整套的禪院規約。
三、實行「普請法」,即上上下下一般出力,開荒耕作,自給自足,要求禪院僧眾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創立農禪制度。
四、對於違反寺規章制度的禪僧,予以懲治,加以約束。
如果說,馬祖道一到百丈懷海,在思想內容方面,開闢了禪的新時代,那麼,懷海大師在禪門的組織制度和生活方式上的貢獻,功不可沒。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