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公布調查結果 無直接證據難裁罰 須全天候監控3個月
【本報台北訊】高雄大發工業區毒氣事件,經環保署多日調查,結果終於出爐,最可能的禍首是距離學校四百公尺的洗桶場「春春實業」排放殺蟲劑「六氯丁二烯」,但是因無直接證據,仍必須進行全天候監控,不能立刻裁罰。至於潮寮國中與國小,環保署建議暫時先不要回原址上課。
環保署長沈世宏指出,上月二十九日第四次發生毒氣侵襲事件時,潮寮國中老師用真空採樣瓶取得兩個空氣樣本,分析發現含有五十種化學物質,其中四十六種可在附近五家工廠排放氣體內發現,但係經常性排放,也未超量,另外四樣不存在鄰近工廠排放物清單內的物質,都是殺蟲劑的成分,其中六氯丁二烯會刺激眼睛與呼吸系統,與潮寮國中師生的症狀相當接近,極可能是業者在將廢液洗出時,造成瞬間高濃度外洩。
而在工業區中,共有兩家廠商可能接觸上述物分別是「瑞曼迪斯」農藥洗瓶廠與「春春實業」洗桶廠,與學校的位置也符合當時的風向,因此嫌疑最大。
沈世宏說,調查人員上月三十一日前往兩家廠商檢查,由於洗滌廠每天客戶不同,當天並未採到相關成分;目前環保單位已對兩家業者採取全面監控,如果經過一段時間沒有再傳出污染事件,就可以判斷是其所為,屆時再裁罰。至於時間長短,沈世宏表示可能要長到兩、三個月。
環保署表示,這起事件是多元污染事件,並非單一污染,這次結論會提供「健康影響評估小組」參考分析,並作為師生協商賠償時之用
另外,原本被懷疑的五家廠商,雖然應非導致師生送醫的禍首,但被環保人員查出兩家廠商有臭氣外洩問題,是長春化工冷卻塔外漏乙酸乙酯,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的活性炭空氣濾清設備過期,導致臭氣外洩,高雄縣保局將分別開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