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e of late boomers 晚期嬰兒潮世代崛起
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勉強稱得上屬於有7,900萬大軍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 genera-tion),但他吊車尾,1961年8月4日出生,今年47歲,所以只能算是晚期的嬰兒潮世代(late-wave boomer)。就連他這次所用的20餘位閣員中近半,包括教育部長、國土安全部長、財政部長、聯合國大使和能源部長也都是在卡特總統和雷根總統時代才成年(come of age)。換言之,他們是在越戰和民權鬥爭之後才成年。因此,他們共同的經驗足以管窺他們將如何治理美國。
據歷史學家和行銷民調專家分析,他們可能比早期嬰兒潮世代(early boomers)意識形態較不強烈(less ideological),較尊重對立的意見,比較務實,也比較不會陷入60年代的制式想法(shibboleths)。當他們的父母在打越戰,逃避兵役,為爭取民權走上街頭,和去參加虎士脫音樂節(Woodstock)時,他們在家耍摩托車絕技或玩洋娃娃。歐巴馬那個年代的印記是水門案、停滯型通貨膨脹(stagflation)、大排長龍加油和20%的高利率;他們的文化代表是木匠兄妹(Carpenters)樂團和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電視影集。
戰後嬰兒潮世代美國人出生於1946到1964年。洛杉磯市場行銷和政治顧問龐特爾(Jonathan Pontell)數年前在其著作《瓊斯世代》中為「晚期嬰兒潮世代」,也就是1954年後出生者按了個名稱叫「瓊斯世代」(Genera-tion Jones),人口約5,300多萬,是介於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中間那個失落的一代。他表示,之所以給他們取這個名稱,是因為這是個迷失無名的世代(a lost, anonymous generation)。
至於為什麼取名「瓊斯」,龐特爾解釋,Jonesing當時是個 hit slang熱門的俚語,意指強烈的欲求(strong craving),要界定介於自信能改變世界的嬰兒潮世代和不大可能改變什麼的X世代之間的這個世代,他認為瓊斯世代很能貼切形容介於理想主義(idealism)和犬儒主義(cynicism)中間的「灰色地帶」(grey zone)。如果嬰兒潮世代實現了他們的願望,至少在財務上是成功的;瓊斯世代則面對令人失望的現實,他們目睹越戰失敗和尼克森下台,接著再面對石油禁運和標準普爾指數崩跌三趴,等他們步入職場,他們眼看美國經濟沉淪,他們希望繁榮的願景夢碎,他們覺得受騙,不滿當權者。但據他表示,這個年在35至50歲之間的世代,特點是有高度競爭力,還有種強烈的驅策力和毅力,他們有種欲望要追尋更多東西,也越來越勇於表達他們的要求,他們甚至不惜長時間工作,但也注重休閒,要求能放空,不接手機和電郵,能有更多時間和孩子相處,過更平衡的生活。
但晚期嬰兒潮世代既不是民主黨也不是共和黨,他們其實是在歐巴馬和馬侃之間折兩取中,有人認為,雙方似乎都分享歐巴馬務實的政治展望。老一代和年輕一代嬰兒潮世代最大的不同在於老一代較天真,以為可以除惡務盡;年輕一代則認為,每件事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沒有什麼是完美的。
在歐巴馬的字典裡沒有單一正確的政治意識形態(single correct political ideology),他在「哈佛法學評論」中所發表的文章,就同時出現保守派和自由派立論。龐特爾因此稱歐巴馬的華府團隊有所謂的「排行中間兒童症候群」(middle child syndrome),當面對憤怒的政治論調時,瓊斯世代通常扮演中間調停者角色。當這個世代從前期嬰兒潮世代接棒後,他們高吼,「夠了,該繼續向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