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毛巾業者對大陸毛巾的低價競爭向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申請「進口救濟」措施,而財政部則主動對大陸毛巾業者展開「反傾銷」調查,這是兩岸首次依WTO架構所進行的貿易攻防戰。
所謂「進口救濟」,指一國政府依據關貿總協(GATT)第十九條及世界貿易組織(WTO)「防衛協定」之規定,在某一輸入貨品數量增加到使國內生產相同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產業遭受到嚴重損害,或有嚴重損害的威脅時,所採取的救濟措施。
此種救濟措施除傳統的限制進口手段(提高關稅、數量限制)外,在某些國家業已逐漸擴及對國內產業的調整協助。
「反傾銷」一詞則來自「傾銷」,若進口產品以低於正常市場價值進入進口國市場,必然產生對進口國相同產品的排擠效應,就符合傾銷定義,「反傾銷」即進口國對出口國採取反制的作為。
傾銷與反傾銷需經調查程序,時間長、程序繁雜,對緊急大量進入市場的進口國來說緩不濟急,因此,「進口救濟」便成另一項即時保障機制。
不論是「反傾銷」或「進口救濟」,都是貿易體因應貿易失衡,避免本土業者受損失而採取的保障手段,雲林毛巾業所衍生的「進口救濟」與「反傾銷」問題,顯示了台灣本土產業在大陸產品的競爭下,正面臨了生存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