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屏地區六堆的客家小鎮─「美濃」,總不免讓人聯想到典雅精緻的油紙傘、磚紅色的菸樓,還有全台唯一製作藍布長衫的老師傅。在許多人的印象裏,美濃一直是處蘊涵著無限人文風情的鄉野小鎮。美濃鎮位於高雄縣的東北隅,境內東北面皆為山脈,東以茶頂山與六龜鄉為鄰,西以過溝溪接「香蕉王國」旗山鎮,北以靈山、月光山、雙峰山連接杉林鄉,南以荖濃溪、高屏溪,分別與屏東縣高樹鄉為界。全鎮為一平坦的平原,由於地位適中,四季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盛產稻米、菸葉、香蕉等作物,是高雄縣重要的穀倉,也是台灣著名的菸鄉。
菸樓再生計畫
生性保守的客家人,一般人均為難以接納新思想與新觀念,但是,近年來,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下,有日漸遭瓦解的趨勢,民俗風情已起了極大的變革。其實,在六堆美濃的客家小鎮裏,還保留著許多的傳統建築。十分重視讀書的客家人,在貧苦的環境中,培養不少藝術家,而這群文化工作者對鄉土的感情,則充分表現於「菸樓再生計畫」中,過去菸樓在美濃菸葉鼎盛時期,是一種勞動的記憶,也是財富的象徵。
葉片碩大的菸葉,即是 Tobacco,為一種原產於中美洲,茄科菸草屬的特用作物,俗名菸草、相思草、菸草花,自古即有人栽培,以作為吸食之用,屬於亞熱帶地區極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台灣橫跨於亞熱帶、熱帶地區,早在荷蘭人據台期間,即已有開始栽植,惟因栽培面積不大,直到日據時代,實施菸草專賣制度後才逐漸地擴增。
美濃地區有規模性地栽植菸葉,規定必需種植葉卷種、黃色種的品種。若比起台中、嘉義、花蓮等菸草產區,美濃算是其中的「新生」,但在未來的一甲子中,美濃迅速發展成為全台的「菸葉王國」、「臺灣菸鄉」,即使是開放洋菸進口,全台種菸面積縮減之際,美濃菸田減少的速度,也較其他菸區緩慢,因此,菸葉在美濃的農業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菸葉為二期稻作收穫後,至翌年一期稻作插秧前之裏作中,經濟效益頗高的農作物。每年的十月至隔年三月,是菸葉栽培、成長的季節,在這段期間內,只要走在各大產菸區的鄉間小路,都會發現連綿一片的菸葉,遼闊壯麗的翠綠,即使是閉著眼睛走一陣,睜開雙眸映入眼簾的,依舊是迎風搖曳,向人揮手致意的菸葉。
迷人的農村田園情調
當金黃色的稻穀收割完畢後,農民立刻又投入種菸的行列。種菸的農民,先將收割後的稻田翻耕整地,做成一列列的田畦,然後把苗圃內嫩小的菸苗,搬移到菸田定植於畦田上。走進菸田間,放眼望去,幾乎都是全家總動員的溫馨畫面,較有體力的男人,負責挑擔菸苗到菸田裏,婦女則俯身彎腰忙著種菸,孩童們往來畦間,忙著較輕便的差事,形成一幅難得的「菸鄉農忙圖」。
菸葉生長期間,經摘心後約四十天,靠近地面的菸葉,會逐漸由綠色變淡黃,表現出成熟的韻味,此時,即可開始採收。菸葉從種植到採收,接著還有菸葉編串、吊掛、菸房火烤等繁瑣的室內作業。
菸葉品質的優劣,完全要看烘焙技術,於是,農村的菸樓建築,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菸樓的外貌,大小不一,但每間都是四坪大,屋頂上小閣樓式的「天窗」,它的主要用途,一來可以通風,二來可以控制菸樓內的水分,並非是為了美觀而建造。一般的菸樓經過長期煙燻後,都呈現古雅的褐墨色,有的是紅磚式建築,有的還保留土埆砌成的牆壁,映襯著綠油油的菸田,迷人的農村田園情調,真像跌進傳統煙霧中。
菸鄉已是日暮西山
菸樓烘焙菸葉的功夫,決定了菸葉的等級。農民先用棉麻混織而成的粗繩線,在長鋼針穿引下,把一片片比四個手掌還大的菸葉穿成一串,每兩葉面對面相貼,全部掛在竹竿上,再一串串擺進菸樓。菸樓的內部,是呈現透天狀態,頂端再加上一個散熱口,因此,吊掛菸葉必需用木梯一層層地往上掛放。接著下來的起火烘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每次起火後,一定要日夜不停,且時間長達一星期不能斷火,因此,菸樓的門前,二十四小時總得有人輪流看火。過去是用木材當燃料,最近幾年都已改為燃燒重油,菸葉始從翠綠肥厚的葉片,變成耀眼輕薄的金黃。
外觀造型別緻的菸樓,最早期的模樣,並不像後來的那般規格化。每年烘燻菸葉的日子裏,美濃夜夜不夜,不必派人輪流站崗守護,也罕聞宵小之徒蠢動,使得美濃呈現一片平靜溫馨。但在時代變遷下,電腦化管理取代傳統菸樓後,菸樓已不再冒煙,往昔鄉里間的溫馨不復見,但栽種菸葉依舊,而「菸鄉」的前途,已是日暮西山!它們曾經與祖父、祖母輩的老人家,度過辛勞的青春年華,也曾陪著許多現已為人父母的人,歡度難忘的童年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