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部落格】復育水雉 旱田打造濕地

 |2008.12.03
381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南訊】被台南縣選為縣鳥的水雉,早年因棲息環境遭到破壞,全台灣族群數量一度僅存不到五十隻,台南縣官田鄉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經過十年經營後,成功打造一個讓水雉得以生生不息的復育環境。

台南縣菱角田多與水稻輪作,冬季種稻、夏季種菱角,水雉在夏天換上鮮艷的繁殖羽,於菱角田中築巢繁殖;但到了冬天,水雉棲地因菱角田輪作後而減少,往往會出現數量上的折損。

民國八十七年,高鐵路線計畫經過官田鄉葫蘆埤地區,保育人士擔心破壞水雉棲地,多方奔走後獲得台灣高鐵公司回應,在附近向台糖公司租下十五公頃甘蔗田設立水雉復育區,並尋求林務局、台南縣政府等單位提供經費,協助復育區運作。

在中華鳥會、濕地保護聯盟等團體努力下,這片甘蔗田挖出兩座人工埤塘,引用嘉南農田水利會每年三次灌溉用水蓄成濕地,再種植各類水生植物,打造一個讓水雉一年四季都能棲息的環境。

民國九十六年高鐵通車後,台灣高鐵公司的回饋計畫終止,水雉復育區改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改由台南縣政府統籌規畫,朝向對外開放、生態教室的方向發展。

辛苦耕耘十年來有了初步成果,據中華鳥會統計,每年都有四十至六十隻水雉在園區裡棲息,官田地區水雉數量也回升到近三百隻;不僅如此,這個人工濕地也造福其他種類的水鳥,成為許多候鳥和本地留鳥的越冬棲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