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溼穀每台斤提高為11元創天價 賣出每台斤漲2.4元 消費者斥漲幅偏高
【本報台南訊】今年二期稻作歉收,產量減半,米商近一周來收購溼穀每台斤十元提高為十一元,溼穀創有史以來天價。米商因收購成本提高,米價每台斤漲二點四元,稻農認為米價漲的幅度合理,但消費者罵米價與溼穀漲幅不成比例,米價漲幅太高。
台南縣後壁鄉農民張慶隆說,往年二期稻作每分地收成約一千三百至一千四百台斤,今年的二期因孕穗成長期遇到薔蜜、辛樂克颱風,無法結穗,每分地產量不到七百台斤,產量比往年減半。
米商張柏堯表示,往年收購二期作溼穀價格最高為每台斤十元,七天之前在後壁鄉收購二期作溼穀價格為每台斤十元,由於產量實在太少了,收購溼穀價已提高為十一元,為有史以來天價,後壁鄉的稻作應在後天能全部收割完畢。
張柏堯說,因溼穀收購成本提高,且稻穗不飽滿,碾米量減少,米價十公斤價格在遂由三百六十元調漲為四百元。
消費者范慶霖質疑米商現在賣的米,不是一期作的稻米嗎
?張柏堯表示,大部份都已是二期作的稻米。
范慶霖說,米商收購的每台斤溼穀只增加一元的成本,但米價每公斤漲四元,換算成台斤漲二點四元,多漲了一點四元,米價並非不能漲,但米價的漲幅比米商收購溼穀漲幅高太多,不成比例,消費者永遠當「冤大頭」。
稻農陳忠和說,往年二期作,每百台斤的溼穀碾成白米約七十台斤,今年二期作稻穗不飽滿,僅能碾六十台斤,米價的漲幅還算合理。
「溼穀價格差農民罵,米價漲換消費者罵,沒有兩全其美的」,張柏堯無奈的說,米價漲,政府可能釋出進口米,又有誰體諒米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