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腹微笑的彌勒佛,跟國人特別有緣,不僅在寺院能看到,就是一般商店或住家,也多以彌勒佛雕像為重要擺設。袒腹表示量大福大,微笑顯示心生歡喜,相由心轉,所以人見人敬。
嚴格些說,應該稱彌勒菩薩,因為還要等五十六億多年後,才能成為佛教教主。
彌勒菩薩另有造型,我們的彌勒菩薩聖像,是後人揣摩布袋和尚的神態而成。
布袋和尚五代梁朝人,出生在浙江,生年不詳。《景德傳燈錄》是這樣說的: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於囊中,時人稱為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時雨。
且說布袋和尚,揹著布袋,站在街頭,僧人問他
:「在這裡作什麼?」答
:「化緣。」又問:「十字街頭化什麼緣?」答:「十字街頭正好化緣。」僧人又要提問,布袋和尚揹著布袋大笑而去。
又有僧人問:「你怎麼揹著一個布袋?」和尚放下布袋,叉手立。又問:「布袋裡有什麼?」和尚就揹著布袋揚長而去。
再有僧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義?」和尚放下布袋站在原地。又問:「只是如此嗎?還有呢?」和尚揹著布袋默然而行。
布袋和尚的哈哈大笑,及後來的放下布袋,叉手而立,揚長而去,以及放下布袋站在原地,最後默然而行,都是在說法。一般人只看到他們比手畫腳,出家人的善根厚,悟性強,僧人們知道布袋和尚在說什麼。
布袋和尚遇有在家人求問,則多以偈語作答。
有人問:「請問和尚法號
?」
和尚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打開遍十方, 六時觀自在。」
又問:「有行李嗎?」
答:「一←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又問:「弟子愚魯,如何得見佛性?」
照樣以偈語回答:「即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又問:「和尚此去,須住宿寺舍,莫依族舍而居。」
答:「我有三寶堂,裡空無色相,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智者解安排,千古無一匠,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是何等瀟灑。梁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三月,布袋和尚將要示寂,於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
當年江浙一帶多畫他的聖像流傳。宋畫遺品尚存梁楷的布袋圖。傳至日本後,成為七福神之一。
(劉學慧/整理 陳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