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楠西訊】台南縣楠西鄉早年是火炭的生產重鎮,並利用曾文溪水路運往灣裡社(今善化鎮),文史工作者江明和表示,早年從香蕉山(現為梅嶺)通到曾文溪火炭潭的小路,就是「火炭路」,現今已拓寬改名為「那拔路」,但路尾仍保有當年的羊腸小徑,供後人追思。
江明和指出,楠西鄉位在山區,住民最早以被稱為「生番」的鄒族原住民居多,後來漢人來台,鄒族往更高山的嘉義縣阿里鄉等遷移,楠西鄉住民改由平埔族大武壟第四社之一的茄拔社主宰。
江明和說,現在楠西鄉兵姓、羅姓等住民,是帶有平埔族原住民血統,但多數已與漢人通婚,早年的「火炭路」現在也擴寬改名為「那拔路」,只有在路尾通往曾文溪保留一段當年的羊腸小徑,但原本的木棉已改種芒果等樹。
六十七歲的江明和表示,小時候曾文溪河道相當寬敞又平緩,可以游泳、行駛竹筏,但現在曾文溪河床至少下陷六公尺,水流十分湍急,現在年輕一代,很難想像曾文溪有港口,可以將木炭運往下游的灣裡街。
目前「火炭路」雖只剩下一小段,但江明程認為,這是珍貴的文史紀錄,且在楠西鄉梅嶺雙流附近有公館部落,可見當年是有「官員」居住,並不是如外界想像蠻荒之地,相信楠西鄉除了火炭路,還有許多歷史有待大家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