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大學基礎學力測驗題目中出現「達人」一詞,引起了一些討論。
最早「達人」一詞出現在左傳,是從中文來的,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達人大觀,物亡不可。」所謂的「達人」是指「不會只看事物的一小部份,而是全面地檢視整件事情。」所以「達人」不會判斷錯誤,這應該也就是「達人」最初中文之意義,但在傳入日本後,被引申為「依據其豐富經驗及長年的鍛鍊,進而心神領會該領域真髓的專家。」
在日本,各種行業、各種看來覺得微不足道的雕蟲小技都能冠上「達人」名稱,例如「疊衣達人」、「散步達人」,這顯示出日本社會價值是真正多元化。日本富豪、名門會花很多錢將子弟送到歐洲去學做蛋糕、麵包,讓子女成為蛋糕、麵包的「達人」。
近年來,日本政府也意識到「達人」的重要性,主要是因為日本已經發現這種源於多元價值的創造力、自發性的研究力,持續的觀察力的「達人精神」,這不但是日本社會最重要的財產,同時也是日本在經濟泡沫化後,要在二十一世紀持續創新所不能缺乏的力量。
「達人」因為有自己的造詣與哲學及生活智慧,因此得到尊敬。如今「達人精神」席捲台灣社會,想要成為「達人一族」,就必須要先具備「達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