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旻樺
郭娟秋、紫藤廬/圖
一個人要能「和塵同光,與物無忤」相當不易,而藝術家郭娟秋給友人的書法「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卻透露著「無著」,就像她曾說過:
「在大自然的自然而然中,體會到《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性如此;乃至生命的生滅,事物的起落,皆是自然。
風景是有生命的;它不斷在變化中,山、風、樹、水,都在一種無形的力量裏流衍展變,自然而然,毫無造作;面對自然,人無言,只有領受。」不言可喻在藝術之外,郭娟秋藉著宗教安頓心靈。
底片 雕刻時間樣態
1958年出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的郭娟秋,與大自然朝夕相處。家中經營雜貨店,丟棄的煙盒廢紙,是她童年漫畫塗鴉的材料。高中進入基隆商工廣告設計科開始習畫,後就讀台北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從此與相機、畫筆結下不解之緣。
曾將第二次攝影展的主題定為「行旅中的即影」的郭娟秋,全部作品是暫居東海岸期間的「隨手」之作。雖為隨手拍攝而得,但表現的張力卻更直接。郭娟秋說:「單格的影像就像一個單獨的聲音,我喜歡在單格的影像與影像之間,去發現它微妙的對話,這種微妙的對話,不知所以,但意味迴盪,它所引發的幽微感受,就像宇宙自然中一些不知名的東西,雖不知名,但它存在。單純的去看見它只是它,這種觀看,讓人產生一種自由、鬆脫的愉悅。」
例如「東之太平洋」、「清晨4:50」、「晨光」幾幅連拍,郭娟秋的詮釋是「面對太平洋潔淨的海水與天空時所發出的輕嘆」,她把每一次的快門當作一個筆觸,每一格底片就如同一個touch,每一個touch都在深化眼前所見,她用底片,雕刻著時間的樣態。
攝影 啟動繪畫能量
在台灣甫開放大陸探親的年代,任職大地地理雜誌專任攝影的郭娟秋,瘦弱的肩頭背負沉重攝影器材,遠征大西北、黃土高原、大東北等荒山曠野,攝取中國山川人文,首開台灣對大陸的報導風潮;而透過鏡頭留下的印象,竟也成為繪畫靈感的累積。而後在澎湖獨居了兩個月,畫下生平第一幅作品之後,郭娟秋深深覺得「我應該要畫畫才對」。
喜好自然的郭娟秋,在林邊水際漂泊的生活裡,學著跟自己相處,也學著跟大自然相處。不安定的生活,讓她對自己有了更透徹的認識,為往後的創作生涯,打下了扎實基礎。
1989至2000年間,郭娟秋畫作相當豐富,她捕捉自然界的神秘之光,充滿靈氣與童趣,而在其用色中,可以感受細膩、寬廣、深厚的情感。2002至2004年之間,郭娟秋為文建會拍攝的《台灣古蹟之美》、《台灣傳統藝術之美》與《台灣離島之美》專輯陸續問世,拍攝這些照片的山水經驗與感動,也自然而然內化為繪畫原創的能量。
秋藏 行旅中的風景
去年春天,郭娟秋無意間說出自己很希望有一段時間可以全心從事繪畫,幾位有心的朋友聽了,為郭娟秋擬就一項「秋藏計畫」,公開徵求十二位朋友,從去年四月到今年九月,共一年半的時間,每人每月繳付3000元,讓郭娟秋「無生活之虞」;而在一年半以後,這十二位朋友就可以各擁有一張阿秋的作品,成為阿秋原版畫的收藏者!
今年十月秋收的季節,清瘦的郭娟秋在紫藤廬舉辦一項「秋藏:行旅中的風景」畫展,與真心護關的友人歡喜相聚,同享她「心懷大地而流露一片赤子之情」的畫作,以及繪畫的過程。她說:「人是時間的旅者,創作是自處之道,作品即是我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就生命而言,郭娟秋像個行腳僧,藉攝影與繪畫表現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在「止」與「觀」之間,她看見世界,也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