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追本溯源,不少財經專家現在把矛頭指向前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葛林斯班,以及他全力護盤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紐約時報」日前在「重新審視葛林斯班傳奇」的專文中說,投資大亨索羅斯不敢碰衍生性金融商品,因為他「搞不清楚其運作」;股神巴菲特在五年前,形容衍生商品為「大規模殺傷力金融武器」,雖一時蟄伏,卻有潛在致命危險。
和這三位金融高手大唱反調的,就是葛林斯班,由於他是聯準會主席,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管理,掌握生殺大權。他堅信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干預市場運作,認為衍生品是降低市場風險的優良金融工具。
二○○三年他在國會作證時表示,加強管制衍生商品合約是「一大錯誤」,最近貝爾斯登、雷曼等投資銀行紛紛倒閉,讓不少人想起葛老對衍生工具的「溺愛」導致監管鬆懈,而將危機的責任歸罪於他。
葛林斯班本人則將這場金融危機定位為「百年一遇」,對衍生商品的信心絲毫未動搖,最近在喬治城大學演說時仍堅持,不是衍生商品的問題,而是使用衍生工具的人起貪心、罔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