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福報一版看到一條有趣的新聞,報導現在美國、英國,有一票翻垃圾桶尋寶的人,純粹是因為不滿現代生活過度浪費的惡習。基於消費主義的反思,歐美近年興起簡樸生活運動,結果在垃圾桶裡不只找到食物,還能發現名牌服飾、音響和電腦,因為大家都喜新厭舊。
而昨天還有一條新聞,說全球最受歡迎的名牌出爐,由亞曼尼奪第一。
去翻翻台灣的垃圾桶,一定可以找到全新的書籍、半新的家具、能穿的服飾、堪用的用品;另一方面,台北社交圈比名牌風氣,絕對不落人後。
我們一向是講究簡樸的民族,老祖宗交下太多有關「儉以養廉、奢以敗家」的警語,但是現在的台灣,離簡樸愈來愈遠了。
拉丁人深信簡樸是諸德之母,因為能簡樸就可以不貪,人的貪念一去,當然諸惡皆去。台灣當前最嚴重的問題就在此,所以一時之間,「清廉」二字成為最流行語彙,其實簡樸比清廉的境界更高,清廉不一定簡樸,簡樸一定清廉。
所以為人處世,尤其是動見瞻觀的人物,眼界要大、屋宇不必大;度量要大、車子不必大;智慧要多、名牌不必多;慈悲要多、鈔票不必多。
簡樸,是窮人的財富,想脫去貧窮的敝衣,唯簡樸可以除卸;簡樸,是富人的智慧,想富貴長存,唯簡樸可保險。
也許大家不必去翻垃圾箱,但何妨力行簡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