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商務部9日宣布進一步擴大稀土及相關技術的出口限制,包括若最終用於研發、生產14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需「逐案審批」等,並同步更新了「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清單」,並將部分鋰電池及相關設備納入管制,突顯北京意圖在尖端產業與國防領域掌握更多戰略籌碼。此舉發生在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月底於南韓舉行會晤前夕,市場擔憂美中貿易談判可能再度面臨波折。大陸商務部對此說,此舉是為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9日上午,大陸商務部發布兩項公告,分別是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以及「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這是繼今年4月,大陸對多項重稀土金屬與永磁稀土磁鐵體實施出口管制後的進一步升級。
就「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大陸商務部除了對原產於中國大陸的金屬釤、金屬鏑、金屬釓、稀土永磁材料等「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自9日起實施外,也擴大了「境外管轄權」。
管制擴全球 緩衝期兩個月
例如,若境外產品含價值比率達0.1%及以上的原產於大陸成分,或使用中方技術生產的稀土物項,均需中方許可,12月起實施,只給了全球供應鏈不到兩個月的緩衝期。
公告還表示,對涉境外軍事用戶、管制名單的出口申請原則上不予許可,子公司等分支機構亦納入管制,以及「用於軍事用途或者提升軍事潛力者」,原則上也不予許可。
至於「稀土相關技術」,大陸商務部公告列出,管制範圍包括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二次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和相關的生產線技術。
為配合上述政策,昨日傍晚,大陸商務部、海關總署更聯合發布4則公告,對超硬材料、稀土設備和原輔料、鈥等5種中重稀土、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更新「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清單」,自11月8日起實施。
外電報導,這次大陸不僅僅是管制從本土出口的稀土原料,更是史無前例地將管制範圍擴展至全球,宣告任何含有「中國成分」的稀土物項,以及任何使用「中國技術」生產的稀土產品,都將納入其出口管制的天網。《紐約時報》指出,除了軍事用途的出口原則不予許可,包括輝達與蘋果的產品供應鏈都會因為「逐案審批」受到影響,尤其被夾在美中之間的輝達,今後恐怕需要華府與北京雙方都點頭,才能做得了生意。
美將19家中港企列實體清單
這場由北京發動的「稀土戰爭」,不僅是對美日等國科技圍堵的強力反擊,更是一次試圖重塑全球產業鏈規則的權力宣言,一場供應鏈大遷徙與合規盤點的風暴已然成形。
與此同時,美國再次擴大出口管制範圍,美國官方當地時間8日發布一項最終規則,宣布對將中國大陸、土耳其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26個實體及3個位址新增至實體清單。其中,包括19家中港企業,這些企業均與電子元器件分銷及無人機貿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