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由中國大陸廣州市佛教協會主辦、廣州市大佛寺承辦、嶺南佛教文化研究院協辦的「第六屆普覺論壇‧二○二四廣州市大佛寺生命教育學術交流會」,圓滿兩天活動,十一日在廣州市大佛寺閉幕。台灣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應邀出席,與不同背景和領域的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安寧療護機構等各界人士匯聚羊城,在學術大會上,一同分享觀點。
第一場主題為「哲思生死──東西方文化中的生死哲學」,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李山教授、台灣慈光禪學院院長惠空法師發表看法。在鳳凰對談環節,由鳳凰網佛教文化、十願網總編輯崔明晨主持,邀請惠空法師、清華大學哲學系黃裕生教授,討論「當至親的生命進入倒數計時,你會不會選擇告訴真實病情?」等問題,進行對話。
第二場主題為「醫道善終──醫學在安寧療護領域的發展與實踐」,由上海市安寧療護服務管理中心專家小組長施永興主任、大陸中山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學系程瑜教授、北京兒童醫院血液疾病中心主任週翾醫生、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一方發表看法。
討論安寧療護 聆聽病人心聲
在鳳凰對話環節,邀請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副會長周大力、香港大覺福行中心住持傳燈法師,進行討論「安寧療護到什麼狀態和程度,可以安心走?」等問題。傳燈法師說:「關懷每一位病人的心靈需要,我們的存在就有價值和意義了。」重點在「他的真正需要是什麼,他準備好了沒有。」
第三場主題為「教觀人生──超越生死的安慰與關懷」,由慧開法師、傳燈法師、江西廬山東林寺蓮宗醫學研究所負責人凡提法師、西雙版納景洪市大金塔寺禪修導師如應法師,分享觀點。
出家四十二年,對東西方生死學都有深入研究的慧開法師,帶領大眾開啟「生死自在」大門,指出從西方宗教生死觀綜覽,到東方本土宗教儒家、道家、民間信仰、佛教生死哲理、華人的信仰特質的闡述。慧開法師表示,三世生命觀蘊含著一種積極且有開創性內涵的生命觀架構,而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如何活得心安理得;在生離死別之際,如何走得瀟灑自在;在死生蛻化之際,如何安頓身心,是芸芸眾生永遠的必修課題。
傳燈法師演講「只想舒舒服服地走──佛教院侍聆聽病者的心聲」專題;凡提法師分享東林寺生命關懷實踐之路,讓更多人生起對淨土的信心;如應法師演講「令生業與臨終關懷」,強調為確保青少年和中老年人得到善終,就需要重視日常培育善的習慣,實踐五福之因。
第三場鳳凰對話隨之展開,邀請慧開法師、施永興主任發表見解。
面對死亡恐懼 走向生死自在
慧開法師講述自己父母的自然死亡過程,他強調當前人們對自然老死的認知嚴重不夠,無法判斷人臨終時身體關機的流程,導致臨終時做出錯誤的行為。佛教中對此有判斷標準:預知時至、所做皆辦、發願往生。慧開法師比喻說,就像優秀的學生,只要修滿學分,可以提早畢業;面對死亡的恐懼,法師以數學方程式的邏輯巧妙比喻,人生的這道方程式不是無解的,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視野太過狹窄。
施永興主任則表示,一個城市需要多少安寧療護機構、多少張安寧病床、配備多少醫護人員、社工義工等多學科專業人士來從事臨終關懷,需要立法和完整的政策支持。
廣州市大佛寺方丈耀智和尚在總結發言時,特別指出此次生命交流大會的經驗和實踐、觀點和碰撞,對生命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推動生死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喚醒人們對生死問題的關注,是生命交流大會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