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水利局淹水感測器平時維護作業,確認感應水深值正確無誤。圖/新北水利局提供
【本報台北訊】凱米颱風日前來襲,中南部傳出嚴重淹水災情。為有效記錄歷年淹水,行政院2019年核定「水災智慧防災計畫」,補助縣市政府建置「路面淹水感測器」,然而,審計部剛出爐的「2023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全台建構的淹水感測器竟有近7成沒有發揮效能,完全沒有記錄到任何淹水。
審計部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行政院2019年10月18日核定「水災智慧防災計畫」,總經費30.5億餘元,主要補助縣市政府建置路面淹水感測器,以記錄各地淹、退水歷程,並設置影像監視站監測水情,以及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強化全民防災意識。
通報淹水村里 逾2千個未設感測器
審計部報告進一步指出,水利署為利防災單位即時掌握積淹水災情、彌補人工通報災情的不足,且於災後完整記錄淹、退水歷程,讓水患資料可供後續淹水模擬或預報模式驗證參考,補助各市縣政府建置路面淹水感測器。截至去年底,共計完成1854處。
審計部報告表示,淹感器裝設位置主要是參考縣市政府以往積淹水通報區位,以及在地居民意見等;2016~2022年度積淹水通報點位,轉換成淹水村里方式呈現,並運用地理資訊系統軟體(QGIS)套疊淹感器分布結果後,發現共計1292處淹感器於7年期間未檢測有淹水情形,占比高達69.69%,顯示近7成淹感器尚未發揮設施效能。
審計部報告指出,其中無淹水紀錄的淹感器數量前3名為台中市、台南市及桃園市。另外,同期間有積淹水通報紀錄的村里,共2198個則尚未設置淹感器,未能有效記錄淹退水歷程,其中村里數量前3者為高雄市、台北市及新北市。
針對審計部報告,高雄市府水利局指出,高雄市路面淹水感知器主要設置在易淹水區域的重要路口,全市共裝設133處感知器,本次降下超大豪雨,全市共100處淹感器觸發10公分以上,其餘33處可能是淹水低於10公分,或者根本沒淹水,全部有作用。
水量超過10公分 感淹器通報公所
高市府水利局說,考量有時積淹水只是樹葉一時堵住,水流無法宣洩,所以通報值設定為10公分,超過這個水位才會影響機慢車道通行,在感知器通報過後,會派公所人員或透過路口監視器進一步確認,此次災害防救資訊系統(EMIC)淹水事次通報案件共計1397筆。
台北市水利處表示,市內僅3處地勢較低窪處裝設淹水感測器,且屬於實驗性質,因台北市已裝設214處的雨水下水道水位計,可即時取得監測資料,是目前最能掌握雨水逕流在下水道中的現況的設備。
除了感淹器,審計部的總決算審核報告中,國土署2022年推出300億元大租金補貼上路至今,不僅出現1萬4千件「溢發」情事,更爆發百件以上的「詐領風暴」,審計部揭露,國土署未落實查核,導致租金補貼溢發、遭詐領,尚待追繳的溢領金額高達1.2億元。國土署坦言,將進一步加強監管和審核機制,並追究詐領人士的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