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阿根廷內烏肯省一名十二歲男孩穆尼奧斯(Tiziano Muñoz)在阿公家院子內玩,無意中發現岩石旁露出骨頭,隨即聯繫相關博物館前往查看,古生物學團隊證實,這化石是暴龍群中草食性恐龍的後腿骨骸,推測恐龍長度可能十二至十六公尺長。
巴塔哥尼亞阿聶洛沙漠市博物館(MDPA)主任桑托斯(Doménica Dos Santos)和古生物學家波菲里(Juan Porfiri)說明,此具化石約有八千三百至八千五百萬年歷史,相當於白堊紀晚期,埋於內烏肯盆地地層中的Bajo de la Carpa層。
桑托斯指出,小男孩一家人對發現化石的態度非常重要,即時通知能讓化石成為小鎮博物館研究的古生物材料。
科馬屋耶國立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Comahue)古生物學家波菲里說,發現化石時很重要的第一步驟是不能移動,建議拍照或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通知相關單位位置,除了保護自然遺產和遵守禁止收集化石的立法外,因為科學家傾向於從發現地點收集相關資訊,在專業的科學家眼中也能在周圍發現更多同一標本的化石。
這次發現恐龍化石的小鎮阿聶洛(Añelo),近幾年頻繁發現恐龍化石,最有名的是發現泰坦巨龍(titanosaur)化石,是科學家和古生物學愛好者的寶庫,經常在此地質層發現恐龍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