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大眾無氣候變遷意識 學者:應貼近民生強調衝擊

 |2023.11.29
334觀看次
字級
日前公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目前的減碳強度仍然不夠,學者認為,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圖/曾吉松

【本報台北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簡稱聯合國氣候大會)將於明(30)日登場,但日前所公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卻顯示目前的減碳強度仍然不夠,學者認為,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

COP28將於11月30日到12月12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登場,將有來自近200個國家地區、7萬多人與會。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於20日發布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報告內容,再次警告依據目前的排放趨勢,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2.5至2.9度。

報告指出,若要將本世紀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或2度內,接下來10年的氣候減緩工作至關重要,需要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2%或28%。

台灣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曾琬鈴表示,現在談到調適大多都著墨在硬體,以能源為例,就是增加風力、太陽能裝置等;但其實一邊增設硬體的同時,也應該關著「軟體」的改善。

圖/資料照片

曾琬鈴舉例,就像一支手機,要軟硬體兼備才能發揮最好的效能,在增加綠能硬體的同時,也應該配合氣候進行調整,如增加冬季風力發電的配比,與此同時再加入基本科技研發,如潮汐能、地熱等,才能逐步減少能源方面的排碳量。

曾琬鈴說,雖然目前台灣很容易能聽到氣候變遷的話題,但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或許需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如愈來愈熱的天氣,導致冷氣使用時間愈來愈長,會造成更電費愈繳愈多。

中興大學生物與永續科技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徐佩君指出,就政府而言,其實可以透過再增加獎勵等方式,提高一般民眾的參與度,最直接、有感的方式如節電、多吃蔬食等;現在政府減碳的宣導對象大多都是在第一線面對衝擊的排碳大戶、以及中小企業等,可能會對一般民眾較有距離感。

徐佩君也說,若民眾具備對氣候衝擊的認識及行動力,就具有「監督的力量」,就能由下而上促使政府重視氣候與民生的相關議題。

圖/侯永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