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大眾無氣候變遷意識 學者:應貼近民生強調衝擊 |2023.11.29 語音朗讀 33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日前公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目前的減碳強度仍然不夠,學者認為,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圖/曾吉松 【本報台北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簡稱聯合國氣候大會)將於明(30)日登場,但日前所公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卻顯示目前的減碳強度仍然不夠,學者認為,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COP28將於11月30日到12月12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登場,將有來自近200個國家地區、7萬多人與會。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於20日發布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報告內容,再次警告依據目前的排放趨勢,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2.5至2.9度。報告指出,若要將本世紀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或2度內,接下來10年的氣候減緩工作至關重要,需要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2%或28%。台灣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曾琬鈴表示,現在談到調適大多都著墨在硬體,以能源為例,就是增加風力、太陽能裝置等;但其實一邊增設硬體的同時,也應該關著「軟體」的改善。圖/資料照片曾琬鈴舉例,就像一支手機,要軟硬體兼備才能發揮最好的效能,在增加綠能硬體的同時,也應該配合氣候進行調整,如增加冬季風力發電的配比,與此同時再加入基本科技研發,如潮汐能、地熱等,才能逐步減少能源方面的排碳量。曾琬鈴說,雖然目前台灣很容易能聽到氣候變遷的話題,但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或許需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如愈來愈熱的天氣,導致冷氣使用時間愈來愈長,會造成更電費愈繳愈多。中興大學生物與永續科技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徐佩君指出,就政府而言,其實可以透過再增加獎勵等方式,提高一般民眾的參與度,最直接、有感的方式如節電、多吃蔬食等;現在政府減碳的宣導對象大多都是在第一線面對衝擊的排碳大戶、以及中小企業等,可能會對一般民眾較有距離感。徐佩君也說,若民眾具備對氣候衝擊的認識及行動力,就具有「監督的力量」,就能由下而上促使政府重視氣候與民生的相關議題。圖/侯永全 前一篇文章 政院第2波修法 業者未訂消防計畫致死最重關7年 下一篇文章 因黴漿菌疫情12月強制戴口罩?羅一鈞打臉:假訊息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盼教育融入佛法2025.11.0802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禪門的管理法⑦2025.11.0803【養生百味】冬食淡素 防範疾病2025.11.0804鳳凰將轉中颱 下周二雨勢最大2025.11.0805電塔變身巨獸 奧地利新地標2025.11.0806陸航母福建艦服役 首採電磁彈射2025.11.0807更年力綻放 迎向第二黃金人生2025.11.0808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日本擬行使集體自衛權2025.11.0809尼泊爾農民 古城晒稻米2025.11.0810【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XV 水稻田減排新觀念IV 土地的溫柔革命 雲林大埤寫益生菌奇蹟2025.11.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M1A2T將納入國軍指管系統修舊如舊 瑞三礦業整煤廠再生通霄電廠閃鳳凰 大煙囪「放倒」台近7成員工薪資 低於平均訪歐返台 蕭美琴:處境艱難不退縮魏哲家:黃仁勳來要更多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