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船已於二十六日早上七時半登陸火星北極,此行目的與過去的火星任務不同,主要是採集地表下的冰層,並了解是否具備維持生命的條件。如果一切順利,它將在著陸後二小時傳回第一張圖片浼太空船的太陽能電池板寫真。
鳳凰號將旅行六點七九億公里抵達火星北極,此後它將待在原地開始挖掘。之所以選擇在北極著陸,是因為太空總署認為當地最有可能完整保存火星地質歷史。
恐怖7分鐘 失敗率恐逾半
展開火星工作前,鳳凰號首先得在大氣層經歷「恐怖七分鐘」,它將以時速一點九萬公里衝進稀薄的火星大氣層,並且必需在七分鐘內打開降落傘、啟動反噴射,讓時速減至每小時八公里,以「軟著陸」。
計畫負責人、行星地理學學者彼得‧史密斯指出,這個過程「讓人非常緊張」,因為自人類探索火星以來,一半以上的行動都因著陸失敗而告終。之所以不用氣囊而改採火箭減速,是因為能有效減少載重。
北極像冰箱 封存一切生命
在地球上,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歷史的首選是兩極地帶,原因在於冰封的世界能完整保存地球氣候的變化數據。史密斯認為,冰封地區能讓生命歷史以最純凈的形式保存,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火星。「我們猜想,在極地儲藏室中搜尋,就好比在廚房的冰箱找尋食物一樣。」
此外,火星北極地帶的平坦地帶較多,也是整個火星岩石最少的地區,選擇在極區降落,能讓鳳凰號安全著陸的機會大幅增加。
連挖3個月 有如道路施工
降落後的數日,重約三百五十公斤的鳳凰號將開始進行挖掘,並伸展機器手臂採集火星上的土壤樣本。由於火星與地球轉速不同,一個火星日比地球上的一天多出四十分鐘,在接下來的三個火星月,它將持續採集冰層樣本,預計每天鑿冰兩個半小時。
科學家認為,火星北極區藏有大量冰層,位於地表下二十到三十到公分處。一旦清除表層土壤,鳳凰號將正式鑿冰取樣。為此,鳳凰號的機器手臂末端配有電鑽,能夠鑿碎堅硬的冰層。而鳳凰號還有一隻長約二點三五公尺的可彎曲機械臂,能挖土壤進行表層土的採樣。探測任務負責人之一的雷‧阿維德松形容,「那兒將成為一個建築工地,冰層硬得像是人行道。」
欲尋液態水 端看有無融冰
成功取樣後,鳳凰號為了能就地分析火星樣本,上頭還有間科學實驗室。利用手臂上的相機,科學家將能藉此選擇分析樣品,這些樣品將被分送至八個長約一點二七公分的微型烤箱,緩慢加熱至攝氏九百八十二度,接著分析樣本所產生的水蒸氣。
鳳凰號上的儀器還將分析火星土壤、冰層中的礦物質,並繪製土壤中的結構。此外,鳳凰號也會進行地層研究,看火星歷史上出現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時,現有的地下冰層是否融化過,若能發現沉積的鹽或砂,將可證明當地曾有液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