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調懷疑,不法集團取得名人的電話、地址、車牌、健保、出入境等資料,除了賣給八卦雜誌,方便狗仔隊跟拍外,也賣給討債公司去討債……
很多人接到不明來路信件或電話,都會質疑對方怎麼知道他的姓名地址,才發現自己的資料外洩。最近警方查獲有集團涉嫌把知名人士的個人資料賣給以爆料著稱的雜誌,凸顯個資外洩問題的嚴重。
根據媒體報導,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發現一個以37歲熊姓女子為首的集團,透過各種管道取得名模、歌手、運動選手、政商名流等個資,賣給一家八卦周刊。
此一集團取得個資包括當紅藝人王心凌、楊宗緯,以及名模隋棠、台啤籃球隊員何守正、前中華棒球隊總教練郭泰源等人,可能還有更多名人受害,調查人員正以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深入偵辦。
檢調懷疑,此一集團取得名人的電話、地址、車牌、健保、出入境等資料,除了賣給八卦雜誌以方便派狗仔隊跟拍之外,也賣給討債公司去討債,或賣給徵信業者去抓姦,破壞社會秩序,也讓當事人受困擾。
檢調人員指出,此一集團以詐騙、買通等手法取得名人個資,如果資料不夠會再找相關的政府部門承辦人把資料補齊,最後以「整套資料」賣出,價格隨知名度而有高低。
偵辦個資外洩案的檢調人員,將陸續以證人身分約談當事人,並出示個資給被害人看,同時徵詢是否對熊姓女子等人提出告訴,因為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屬告訴乃論。另外,檢調人員也將再約談涉嫌盜賣他人資料的公務員和相關人員。
一般民眾常會接到詐騙或推銷電話,已不足為奇,但愈來愈多的民眾發現,有些電話竟然指名道姓,甚至知道一些有關他們的情節,讓他們感到意外,卻減少警覺心。也發出「個人資料是不是外洩了?」的疑問。
沒錯!當辦證件、信用卡、手機門號,或填寫各種問卷調查、會員聯絡,或上網購物時寫下的個資,都有可能被不肖之徒用來出售而外洩。
個人資料很難查到從哪裡洩漏出去的,例如,中小學班級家長會的聯絡資料,就可能由某位家長有意或無意洩漏出去。大學的校友、系友通訊錄也會洩露個人資料。
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使用電腦時常不經意就造成個人資料外洩,真的很難避免。
我們可以從最近媒體報導看到有關個人資料外洩的案例:
今年三月,有位屏東林邊鄉民向媒體投訴,質疑某一電視購物頻道洩露客戶個人資料,害他被詐騙近兩萬元。原來,他購買物品並已貨到付款,但幾天後有人打電話給他,告訴他公司付款作業誤把他列為12期分期付款,請他趕快透過自動櫃員機辦理止付,以免被按期扣款。他依對方指示辦理,結果才發現被騙。這位鄉民說,詐騙集團可以說出他的姓名,以及他所購買的東西,才會讓他上當。
雅虎奇摩網站某一著名的衣物拍賣商家,遭消費者質疑洩露個人資料。一位消費最近常接到電話,要求她去自動櫃員機轉帳,讓她差點受騙。這位消費者指出,由於對方知道她的電話和身分,以及所購買的物品和金額,她才會相信對方。
板橋地檢署偵辦一件徵信社業者勾結警員、保險業務員及電信業者,竊取他人個人資料,還竊聽他人電話,並對16名涉案人依違反通訊監察及保障法、貪污治罪條例等罪嫌起訴,其中警員遭求刑4年。
常見的相關新聞還有財金公司內部洩漏持卡人的個人資料,造成銀行偽卡案件愈來愈多。消基會就曾批評,財金公司無法管控內部人員使用資料,才使消費者權益受損;政府只是呼籲消費者常換密碼,顯然未盡監督責任。
其他還有醫師把門診的病歷資料放到個人網站上,也被指控洩露病人的個人資料。此外也曾發生學生資料、旅行社客戶資料外洩的案件。
個人資料外洩的案件愈來愈多,取得個人資料的手法也愈來愈高明,但卻一直沒有根本解決的辦法。因此,大家只能盡量小心,希望可以防患未然。
有些保險、銀行等業者,常會在契約書不顯著的地方(例如保單背面),註明可以把客戶的個人資料作其他業務的使用,但客戶如果不同意,可以隨時以電話通知中止。這種侵害客戶權益的障眼法,已受到指責。
此外,民眾在網路上的各種活動,也常被要求提供個人資料。根據調查,多數網友並不清楚,他們對一家公司提供的個人資料,會不會被轉給其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