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教育基金會特別策畫拍攝紀錄片—「mRNA疫苗的救世之路」,親訪三位mRNA疫苗的幕後功臣,串聯mRNA疫苗研究歷程,圖為卡塔林‧卡里科及德魯‧魏斯曼2020年受邀和醫護人員一起接種mRNA疫苗的畫面。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三年多以來,新冠疫情奪走了660萬條寶貴性命,所幸BNT和莫德納成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運用的技術可歸功於唐獎「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卡塔林‧卡里科、德魯‧魏斯曼以及彼得‧庫利斯的貢獻。唐獎教育基金會因此策畫拍攝紀錄片—「mRNA疫苗的救世之路」,親訪三位mRNA疫苗的幕後功臣,串聯mRNA疫苗研究歷程,本周日 (12/25)凌晨12點起將於唐獎YouTube播出。
唐獎教育基金會表示,為了拍攝這三位科學家,製作團隊遠赴美國賓州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兩校實驗室親訪拍攝,結合得主的家庭背景、成長經驗、研究發展等不同面向,呈現mRNA疫苗背後不為人知,淚水與喜悅交織的故事。同時也透過動畫解說,將深奧的RNA技術、疫苗學與脂質奈米顆粒(LNP)傳送系統等原理,轉換成普羅大眾都能理解的科普知識。
影片中,三位幕後功臣對於科學的熱愛、堅持不懈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最為激勵人心。有「mRNA之母」之稱的卡塔林‧卡里科,經歷過缺乏經費、實驗室關閉、沒有固定職位等的挫折,2013年加入BNT竟是她多年來獲得的第一份穩定工作!「請專注在你能夠改變的事情上,別管那些無力改變的事。」她在片中勉勵年輕人:「不要只看表面,如果只看表面,人們會覺得我一敗塗地,你看我被學校踢出去、被降職……,但在實驗室裡,我可以掌控一切。」
彼得·庫利斯開發LNP系統用以傳送mRNA疫苗。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與卡里科合作20多年的免疫學家德魯·魏斯曼則回憶,剛開始沒有研究補助,很長一段時間就只有他們倆坐在實驗桌旁並肩奮鬥,常常凌晨寄信給彼此討論數據。經過將近10年的努力,當他們終於在2005年、2008年先後發表兩篇能解決RNA關鍵問題的論文,驚人的成果竟然完全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關注,但他就是不想放棄,因為真的看到RNA的潛力。直到2020年受邀和醫護人員一起接種mRNA疫苗,「我想這個結果是我的最佳辯護。」「我們做對了,實在不枉費25年來的辛勞。」
光是解決mRNA問題還不夠,若沒有LNP就沒有現在的mRNA疫苗。2014年,從未想過要做疫苗的脂質傳送系統先驅彼得·庫利斯接到魏斯曼的電話,同意合作嘗試以LNP包裹mRNA的方式傳送疫苗,效果相當好。談到當得知mRNA疫苗開發成功時的驚喜,「起初我以為70%就不錯了,但是95%的漂亮成果,我認為沒有人可以料想到。」「那些認為脂質不重要的人,現在我們可以證明他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