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芬園洪姓宗祠「崇星堂」(右)與洪氏洋樓「玉美堂」(左)比鄰而建。圖/記者江俊亮
南投草屯「燉倫堂」供奉洪氏祖先牌位,莊嚴古樸。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台中霧峰林家是中部第一大家族,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中部第二大是洪家,曾與霧峰林家分庭抗禮,並建立許多家廟與宗祠,其中建於南投草屯的「燉倫堂」、彰化芬園的「崇星堂」,訴說洪家興學、造福鄉里的故事。
草屯「燉倫堂」是南投縣定古蹟,自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創建以來,並無重大整修紀錄,因此仍維持早期傳統四合院形式,祠堂面向中國大陸福建漳州故居,有慎終追遠之意。
燉倫堂風貌古樸,祠堂的出檐、斗拱、瓜筒等傳統構件作法,幾乎與原鄉福建漳浦一致,尤其是烏磚和灰瓦,更是漳州西南至粵東一帶的建築風格,門窗與梁柱也依傳統漆成黑色,呈現莊嚴古樸風貌,在台灣較為罕見。
洪姓家族於清雍正至嘉慶年間遷台,在南投、彰化一帶形成三大房系,在南投草屯,洪氏是首屈一指的大族,先後建立燉倫堂、燉成堂、燉煌堂等宗祠,其中「燉倫堂」是洪氏入居草屯以來,所建造最早的宗祠。
祠堂面向、對聯 都訴說慎終追遠
燉倫堂的門神彩繪,畫工精細,栩栩如生,堂前對聯:「百世衣冠長濟美,千年山水永朝宗」及「喬木發於枝寧非一本,長江分萬派總是同源」,告誡子孫系出同源,應相親相愛、尊祖敬宗,慎終追遠,永懷先人德澤。
據了解,洪姓先祖在創建宗祠時,以「燉燉彝倫」的縮寫為祠名。「燉」為堂號「燉煌」之首,含有家族旺盛之意,「彝倫」則期望子弟能察人倫、守道德,因此世代均為旺族,人才輩出,在台灣開發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洪姓族人對於草屯地區的學政、文教貢獻卓著,從清代書院建造到日治時代的學校營運捐助,都有洪家人的影子。例如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洪濟純等人倡建書院,取「十八學士登瀛洲」的典故,興建草屯「登瀛書院」。
洪氏家族在中台灣開枝散葉,位於彰化芬園的洪姓宗祠「崇星堂」,與南投草屯「燉倫堂」屬同宗同脈,是由日治時代經營碾米廠、染布場致富的洪躼耳出資興建,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完工,祠堂屋脊的「福祿壽三仙」雕塑十分精巧。
家族熱中公益 氣派洋樓歲月定格
洪躼耳與八個兒子也都熱中於社會公益事業,當時的芬園公學校茄荖分校(今茄荖國小)就是由洪躼耳創辦。
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洪躼耳與次子洪調專在「崇星堂」宗祠旁,興建一座洋樓「玉美堂」,這座氣派的洋樓,作工精細,風格典雅,山牆上的「洪」字旁有鳳凰、麒麟圖騰,簷牆上還有雙鹿、雙鶴泥塑,寓意祿壽雙全。
隨著洪家子孫陸續離開故里,洪氏洋樓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已無人居住,人去樓空,逐漸被世人淡忘。不過,芬園鄉公所最近徵集老照片,其中一張黑白照裡,有一對女子站在洋樓前,老照片中的洋樓與今日幾乎無異,令人發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