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網路熱門轉寄的文章,原文甚長,改寫如下:
那年參加瑞士巴塞爾博覽會,我們出售的一款鬧鐘,圖案是「雞啄米」,雞群會隨著秒針一下一下啄米吃。有個十分可愛的小男孩非常喜歡,拖住媽媽的腿想買。我想送他,但他媽媽拒絕了,說瑞士人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不能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慾望。
後來在一個酒會中,我發覺瑞士人的葡萄酒杯裝的都是啤酒。問原因,瑞士客商說是葡萄酒比較貴,有違清教徒傳統,他們不喜歡花太多錢在吃喝。
另一位瑞士客商開了小貨車來提貨,充滿稚氣的搬運工不慎受傷,鮮血直流。客商掏出OK繃簡單處理,後來知道這就是他的兒子,學校放假,臨時來幫忙,「我會付他工錢」,客商鄭重其事說。孩子穿著舶來品牛仔褲,也很自豪對我說,是為鄰居掃雪掙錢買的。
聽了這些話,我明白一個道理,瑞士家庭靠勤奮創造財富,這樣掙來的錢,花的時候就不會講排場、求奢華。
巴塞爾博覽會結束後,我們又去日內瓦。晚餐後觀賞夜景,發現多數商店已打烊,沒有燈紅酒綠、笙歌豔舞的夜生活,很多居民早早熄燈睡了。
瑞士地狹人稠,可耕地不多,礦產貧乏,加上冬季漫長,世代養成辛勤勞作、節儉支出、居安思危的美德。如今平均收入五萬美元,世界第一,卻絲毫沒有改變傳統道德觀。
聽一位行家說,瑞士鐘錶的發明和創製都基於一個發明,那就是發條技術。發條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釋放出來以推動運行裝置和指標。
我覺得節儉美德就好比這種能量,瑞士民族窮的時候那樣,富裕了還一樣,這是推動瑞士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