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當美國和歐洲經濟在次貸危機中掙扎時,來自俄羅斯、產油國和部分亞洲國家的主權基金特別引人注目。這筆總值約二兆五千億美元(逾台幣七十七兆)的龐大資金,對西方國家將是「洪水猛獸」或「救命稻草」,在世界各國已成最夯話題。
主權基金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因近期爆發性成長,再加上主控者多來自產油國與新興國。一九九○年,全球主權基金規模只有五億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四億),但渣打銀行指出,目前全球已有三十六個國家設立主權基金,規模成長逾五千倍。
從資金規模來看,主權基金已超過對衝和私募基金,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之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扎比投資公司是當前最大的主權基金,總額接近九千億美元(近台幣二十七兆);但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去年底則宣布,將建立規模超過阿布扎比投資公司的主權基金。
此外,中國政府去年九月也成立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資本高達二千億美元(逾台幣六兆),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其他規模較大的主權基金還有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科威特投資局等。
主權基金規模日趨龐大,海外投資力度也增加,許多西方國家擔心它們將威脅關鍵產業,因為投資過程中難免摻雜政治因素。
但特別的是,對主權基金投資活動持負面觀點的國家,多半也是大規模接受投資國。因為次貸危機爆發後,華爾街為籌現金,紛紛向亞洲和中東地區「化緣」以填補「黑洞」。摩根士丹利指出,過去十個月,發達國金融機構已接受發展中國家近六百九十億美元的資金注入;像花旗集團和美林證券就獲得亞洲和中東多支主權基金近二百億美元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