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的故事】系列報導{19}「藥 」 命的一百年

 |2008.01.13
741觀看次
字級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興奮劑「苯丙胺」正式成為運動場上的「最愛」。其實20世紀初期,服用苯丙胺的不只是運動員,一些國家為了在打贏戰爭,都會利用苯丙胺來製造體力無限、不眠不休的超級士兵;在民間,就連考試前拼命用功的學生、夜間趕路的卡車司機和工廠裡上夜班的工人,在身體疲勞時都常利用到苯丙胺。

「苯丙胺」大家或許並不熟悉,但它的俗名「安非他命」可就無人不曉了。19世紀由德國科學家合成安非他命後,它就常被拿來當成興奮劑;二次大戰時,日軍就曾拿它來給神風特攻隊使用,讓士兵敢開飛機去撞美軍。由於這種物品會刺激神經中樞,讓人感到精神充沛,為獲得勝利,運動員常會私下食用。

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服用興奮劑的運動員人數急劇增長。1952年,在挪威奧斯陸舉辦的冬季奧運會上,首次檢驗出興奮劑中毒事件,幾名滑冰選手因服用安非他命而在預賽中喪失意識,最後經醫生的救治後才轉危為安。

這次只是昏迷,但沒多久後,奧運史上第一次的喀藥悲劇終於發生。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丹麥自行車運動員克努德‧詹森在公路自行車賽中死亡。當時媒體就披露,詹森死前曾服用酒精與安非他命混合劑。

詹森的死,也使國際奧委會下定決心抵制興奮劑。 

1961年,國際奧委會醫學委員會成立於希臘雅典。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醫學委員會就對自行車運動員進行一次小規模的藥物檢測,這也是首次在奧運會上進行藥物檢測。藥物檢測最初的目的,不但為了保障選手健康,也是為了讓奧運比賽的競爭更加公正公平。

然而,事情沒有因為醫學委員會的出現的而變得更好。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出現了可怕的情景,奧運選手村的盥洗室裡,到處都是運動員使用過後安非他命和注射器。1967年,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自行車運動員湯米.辛普森在環法賽第13天比賽途中死於法國境內旺圖山峰,人們在他的口袋裡發現未服用完的安非他命。

辛普森的死使人們感到震驚,但悲劇並未到此結束,因濫用藥物而死亡的運動員名單仍在不斷拉長。

由於國際奧委會醫學委員成效不彰,3年後重組,由比利時的亞歷山大‧德梅羅德親王擔任主席。到了1968年,重組的醫學委員會在格勒諾布爾冬季奧運會和墨西哥城夏季奧運會上,首次在所有的比賽項目中進行全面藥物檢測。(待續)

阿達/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