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面觀音是千佛崖摩崖造像的顯著特徵之一,建造於唐代。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發布最新考古成果,考古工作者經過發掘工作,已讓被土、石頭等掩埋的「千佛崖摩崖造像」,現在重新完整問世。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山西臨汾霍州市,長約三十公尺,佛像分布最高處距地面約十一公尺,密集區多達八層。去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霍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對崖壁造像進行了發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白曙璋介紹,初步統計,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七十餘龕,約三百尊造像,其中約三分之一為重新問世。造像題材多為常見的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菩薩二弟子,造像雕鑿精美。佛像臉型多為方圓,身形圓潤健壯,多著通肩袈裟。掌印常見無畏印、與願印、說法印、禪定印。菩薩造像多束高髻,體態豐盈,衣著華麗。
十一面觀音是千佛崖摩崖造像的顯著特徵之一。據了解,一共發現五尊,其中三尊為重新問世。十一面觀音形象在中國大量出現在唐代,武則天時期以後逐漸流行。
白曙璋介紹,千佛崖摩崖造像始鑿於唐代高武時期,是山西重要的中型造像群,對研究盛唐向中後期過度的造像風格、類型演變等提供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