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遺傳基因,是長壽最主要因素,但長壽科學研究專家發現,並不是有了長壽基因,就能長壽,健康及後天修養十分重要。在形成長壽的因素中,遺傳只占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八十五要靠後天努力。
中國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長陳進超,從事長壽科學研究二十五年,他說,從目前的研究發現,長壽與遺傳基因有一定的關係。在大多數長壽家族,都能找到前輩長壽代表,巴馬的百歲家族很多,百歲父女、母子,百歲兄弟、百歲姊妹並不稀奇,八十歲到九十九歲老人三千一百六十位,百歲以上壽星七十四位,其中年齡最大的一百一十六歲。它是國際自然醫學會命名的第五個「世界長壽之鄉」。但陳進超說,巴馬的長壽並非基因所致,而是與地理、氣候、環境有密切關係,更與和諧的社會環境,長壽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膳食有關。
在巴馬,老人最受尊重。那家有了高壽老人,那家就受到鄉民愛護。如果男子成年了,有不尊重老人的表現,連老婆都討不到,四鄉五鄰就會譴責他,直到他無地自容悔過為止。
一位五代同堂的百歲老人,膝下子孫已有一百多人,他說:「你看我這一家人,很和睦,這就是我長壽的原因。」
調查還發現,巴馬長壽老人的膳食結構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鹽、低糖、低脂肪、低動物蛋白、高纖維。他們吃的是自己種的無污染蔬菜和粗糧,主食是玉米、大米,並配以蔬菜、紅薯等,只吃少量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