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科學家從人類皮膚仿造胚胎幹細胞的技術,又有突破。新技術可消除改造過程中,增加誘發癌症的風險,但現階段只在老鼠實驗成功,應用在人體細胞時,失敗機會達五成。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為首的研究小組,上周宣布透過在人體皮膚組織植入四個特定基因,成功誘發突變,讓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與胚胎幹細胞類似,可發展成心臟、腦、血液、骨骼等二百二十種不同的人體組織與器官。
這項重大突破,避開從人類胚胎取得幹細胞,所引發的道德爭議,被科學界譽為是一個科技里程碑。
山中小組最新研究再取得進展,利用老鼠做實驗,把上次實驗的其中三個基因,植入皮膚細胞,排除會誘發癌症的「c-Myc」 基因,結果同樣成功造出仿造幹細胞。
研究人員再分別把植入致癌基因,和沒有致癌基因的仿造幹細胞,注入一批老鼠身體。一百天後,二十六隻接受沒有致癌基因細胞的老鼠,全部無恙;另一批注射含致癌基因細胞的老鼠,三十七隻中有六隻長腫瘤死亡。
山中表示,新研究成果可知,在製造仿造幹細胞時,原以為必要用到的含癌基因,現在即使不需使用,也能製造出來,這在臨床應用的安全上,可說是一大突破。
但是,同樣的實驗在人類身上就不太成功,如果不植入致癌基因,轉化成仿造幹細胞的機會就會大大降低,約有五成會轉化失敗,未來有待進一步解決。
這項成果,刊登在一日的美國科學雜誌「自然生物科技」網頁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