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宮斗笠石獅 百年守護台中媽

江俊亮 |2021.09.28
2135觀看次
字級
天公青爐爐頂的葫蘆取「福祿」的諧音。圖/記者江俊亮
台中萬春宮在日治時代因「市街改正計畫」遭拆毀,現今的廟宇為二戰結束後重建。圖/記者江俊亮
台中萬春宮在日治時代遭拆毀時,廟方將石獅深埋於地下;台灣光復後,廟宇重建,石獅才出土。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台中市萬春宮前有一對石獅,長年戴著斗笠,許多人不解其義。原來,萬春宮在日治時代遭拆毀,廟方將石獅深埋於地下;台灣光復後,廟宇重建,石獅出土,為免石獅遭雨水侵蝕,特地為祂戴上斗笠,成為廟方一大特色。

根據萬春宮誌記載,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台灣發生「鴨母王」朱一貴事件,閩粵南澳總兵藍廷珍奉命來台平亂。為此,藍廷珍親赴湄洲朝天閣,迎請天上聖母(三媽)隨軍渡海來台,將聖母供奉於台南大天后宮,兩年後,事件平定,藍廷珍再把聖母奉祀於大墩庄店(今台中市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

七媽駐駕400天

見證盛會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發生林爽文事件,「藍興宮」遭波及,事件平定後,修復廟庭,直到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地方人士集資改建,更名「萬春宮」;廟內供奉的「藍興媽」,也被後世稱為「台中媽」。

日治初期,萬春宮先後被改為「中尊寺」、「台中公學校女子部」(篤行國小前身)。日治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台灣總督府進行「市街改正計畫」,萬春宮因位於交岔路口而被拆毀,媽祖神像一度輪流奉祀於附近店家。

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三月,台中驛(台中火車站)完工,台中區長林耀亭為了活絡市區商機,號召「五媽會」駐駕台中驛,後來參加廟宇增至七間,因此改稱「七媽會」,七尊媽祖駐駕台中火車站長達四十天,蔚為盛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地方望族林坤、林景焜有鑑於「台中媽」有神無廟,因此籌組「萬春宮廟宇重建委員會」,聯合善士信眾鳩資原地建廟。在挖地整建時,出土一對青斗石打造的石獅,經地方耆老認證,為萬春宮遭日人拆毀時所埋。

廟方指出,這對石獅是清朝中葉所雕刻,為了避免古物遭雨水侵蝕,廟方為石獅戴上斗笠,後來竟成為信徒的普遍印象。

廟方強調,為石獅戴斗笠是廟方執事無意之舉,原本是為了保護文物,而不是刻意耍噱頭,沒想到竟成為廟方的一大特色。

大眾心靈寄託

奇聞盛傳

有關這對青斗石獅,地方還盛傳一些奇聞軼事。根據地方耆老口述,大約六十年前,有個孩子到了八、九歲還未長出牙齒,他的阿嬤聽說萬春宮的石獅很靈驗,就帶孫子到廟裡,對石獅做出磨牙的動作,據說回去就長牙了。

另外,在石獅還未戴上斗笠的年代,有一位老太太提著一桶水,說要洗石獅。廟方人員跟她說,石獅不用洗,下雨就會自然洗乾淨。老太太說,因為孫子對石獅不敬,對著石獅撒尿,回家後竟高燒不退,她來洗石獅是為了賠罪;後來聽說阿嬤回家後,孫子就退燒了。

萬春宮的「斗笠石獅」,曾被已故台灣歷史學者林衡道讚為「全台第一」。另根據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調查,萬春宮的古物共計三十四件,包括神像十三件、織品禮儀器物十三件,以及龍柱、石獅、香爐、石碑等八件。

前殿的「八卦藻井」又稱「蜘蛛結網」,為木雕師蘇海萍的作品,因藻井結構交織成蛛網狀而得名;斗拱裝飾人物、仙人、四藝、八寶、吉鳥、瑞獸等題材,絢麗奪目,目前藻井中央掛有現代燈飾。

拜殿前的「天公青爐」是石岡彩繪師劉昌洲的作品,爐頂的葫蘆取「福祿」的諧音,有排煙功能;爐腹的「天上聖母」金字旁,鑄有四隻蝙蝠,音同「賜福」;爐腳三足鼎立,取「螭虎吞腳」典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