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從一個愛聽大人說故事的漁村女孩,到陪伴更多受創心靈的故事達人,作家、幼教老師陳阿月的人生經歷同樣是一本精采故事書,新書《眠床佇佗位》敘說那些深刻在生命裡的故事。
書名取自閩南語「床在哪裡」,是陳阿月為她幼兒園學童製作的第一本手繪本,說的是她童年與阿公去海邊漫遊,以沙灘為蓆、滿天星斗為棉被的故事,生動有趣的內容,激起孩子們與家人分享阿公阿嬤故事的興趣,也對她這位來自漁村老師的故鄉充滿好奇。
陳阿月表示,以童年故事作為親子時間的題材,一開始是因為偷懶,兒子還小的時候,每天睡前都要聽她念繪本,有時她實在疲累不堪,只好用「媽媽小時候啊,有一次……」破題,不必拿書,不必動腦筋,就有不少往事可說,還可以閉上眼睛,一面說、一面為兒子抓背。
陳阿月生於宜蘭蘇澳,從小聽長輩說故事長大,自己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後,長期投入幼教、親職教育、生命故事敘說及書寫等工作,譯有《童年沃野》、《父母可以不吵架》、《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等書。
陳阿月表示,九二一大地震那年,她與丈夫、兒子一家三口住在埔里,歷經天搖地動,三人赤腳摸黑逃到屋外空地,她待生活初步得到安置之後,就參與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重建工作,「那時我才發覺,參與重建工作對我而言,是我內在一股自然的動力,非關愛心或能力」。
陳阿月從為自己的孩子說故事,到投入幼教工作為更多稚齡孩童帶來啟發,最後走入社會現場,陪伴更多不同領域、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成長,「我逐漸意識到內在生命記憶寶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