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衝突一直是印尼社會面對的棘手問題,友誼隧道成為宗教和諧的重要一步。圖為宗教人士四日在伊斯蒂柯拉清真寺接種新冠疫苗。圖╱中央社
印尼國家清真寺(右方圓頂建築)與雅加達天主教大教堂(左方尖塔建築)隔街相望。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宗教衝突一直是印尼的挑戰,印尼國家清真寺、雅加達天主教大教堂領袖,在留學美國時成為好友,兩人提議以地下道打通兩座隔街相望的宗教建築物,搭起「友誼隧道」,盼促進宗教和諧,這座隧道日前正式開工。
伊斯蒂柯拉清真寺(Masjid Istiqlal)與雅加達天主教大教堂(Gereja Katedral Jakarta),分別是印尼伊斯蘭教、天主教的最高宗教象徵,相隔僅約一百公尺。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去年拍板,利用清真寺大整修之際,同步興建地下道,他曾說:「希望這座友誼隧道,能促進不同信仰者的手足情誼。」
伊斯蒂柯拉清真寺信仰部主席阿布(Abu Hurairah)表示,提出建議的是清真寺負責人納薩魯丁(Nasaruddin Umar),以及雅加達天主教大教堂的主教安堂(Andang Binawan),他們過去留學時曾是室友;在兩人領導下,清真寺與教堂高層近年往來密切,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這個想法。友誼隧道完工後將具有教育功能,展示伊斯蘭、天主教傳進印尼的歷史,以及宗教相關文物,成為信仰間的對話場域。
蘇西亞納說,興建友誼隧道是促進印尼宗教和諧的重要一步,代表印尼多元群體的友好象徵,也是強化印尼在多元文化中尋求團結的開端。天主教修女梅爾西(Mersi)認為,這座隧道代表民眾即使信仰不同,仍可以溝通對話,不同信仰者能平和共存於神的愛之中。
建國先輩訓示 毋忘宗教和諧
印尼一九四五年獨立前,曾歷經荷蘭三百五十年統治,雅加達天主教大教堂興建於一九○一年荷治時期。印尼國父蘇卡諾(Soakarno)在一九六一年為國家清真寺動土,取名為「伊斯蒂柯拉」(Istiqlal,阿拉伯文意思是獨立)紀念印尼建國。
阿布指出,清真寺的選址並非巧合,而是建國先輩的訓示,「要我們記得印尼是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國家,應該和諧相處、互相了解幫助彼此等理念」。
兩座信仰殿堂平時就常互相給予方便。雅加達天主教大教堂發言人蘇西亞納(Susyana Suwadie)說,當伊斯蘭的重大節日碰到周日時,教堂會主動縮小彌撒規模,讓附近交通順暢;教堂過復活節、耶誕節時,清真寺會提供停車場給參加彌撒的民眾。
基督徒建築師 締造印尼驕傲
伊斯蒂柯拉清真寺是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不過,建築藍圖卻是由基督徒建築師佛瑞德里奇(Frederich Silaban)設計。阿布說,這是「神的意旨」。
基督教徒設計清真寺的美談,不止於此。阿布說,自開始施工起,佛瑞德里奇就住在工地裡,完工後他仍在清真寺的辦公室工作,直到過世。幫他準備早餐、咖啡的人,多為穆斯林;許多建築工人是華裔,更多非穆斯林捐助清真寺興建,「這座清真寺是所有印尼人的驕傲,不分宗教或族群」。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橫跨三個時區,全印尼使用語言超過七百種,雖然官方認定伊斯蘭,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及孔教為合法宗教,不過境內仍有逾二百種宗教。阿布表示,「如果沒有包容的精神,印尼不會誕生,因為能相互接納,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印尼才能茁壯」。印尼人口約二億七千多萬,約百分之八十七信奉伊斯蘭教,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