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地區為我國第一個空汙總量管制區。圖為高雄縣林園石化工業區畫面。 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空汙排放交易制度二○一五年在「空汙重災區」高屏地區上路,當時被視為重大變革,但五年來僅四十五筆交易紀錄,市場出乎意料冷清,研判為業者「惜售」。為鼓勵市場流通,環保署擬首度大修法,未交易使用的排放量最多展延三年,且額度「打五至七折」強迫貶值,降低環境未來負擔。
環保署十年前公告「固定汙染源空汙削減量差額認可保留抵換及交易辦法」,實施空汙總量管制計畫的區域內,固定汙染源若採取措施改善空品,省下的「削減量差額」可拿來交易,鼓勵業者減排,但直到二○一五年我國才誕生首個「高屏空汙總量管制區」。
目前可交易的空汙種類有粒狀汙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價格以不低於空汙費率為原則,上限交由市場機制決定,供需雙方合意即可,因此價格相當懸殊。如揮發性有機物每公噸最低賣出七萬元,最高曾賣出兩百萬元。
環保署統計,上路至今僅有四十五筆交易紀錄,交易量不到總額兩成,明顯有惜售現象,其中交易量最大為揮發性有機物八百三十五公噸,最少為粒狀汙染物一百四十八公噸。
額度不釋出
想買也買不到
市場不夠興盛,無法達到鼓勵業者減量及建立健全市場,也有業者抱怨「想買卻買不到」,因為有額度的人永遠不放出來,沒額度的人想投資卻進不去,整體制度不利產業發展。
針對市場「惜售」現象,環保署空保處長蔡孟裕分析,業者有量卻握在手上不願釋出,主要原因是「以備不時之需」,避免未來製程增加可能需要用到更多排放量;其次是「觀望」市場,希望賣更高價格。
由於過去業者沒用完、沒交易的量可持續申請展延,導致有恃無恐,環保署擬首度大修交易辦法,蔡孟裕說,將限制僅能展延一次、最多三年,避免業者長久持有,另為逐年降低排放量,展延的量也只會給予原本的五成至七成,造成「貶值」效果,促使業者盡快在期限內買賣。
煙囪仍太多
環團籲降總量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高屏畫設為空汙總量管制區,主因是汙染總量太高,就算每個排放管道都符合標準,但「煙囪」數量仍然太多,惟有降低總量才是改善空汙的根本之道;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則認為,空汙根本不應該交易,就像政府對毒品加以禁止或限制,不能因為設下總量管制就可以互通有無、彼此交易。且五年來空汙排放交易市場不熱絡,代表制度本身有問題,需要檢討或取消。
至於未來空汙總量管制是否可能擴及到其他地區?環保署表示,仍有待觀察高屏地區實施成效如何,才能進一步審慎決定,目前沒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