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守城將士後代 保護長城42年

 |2020.09.01
1129觀看次
字級
六十五歲的張鶴珊,在城牆上巡視。圖/新華社
六十五歲的張鶴珊,在城牆上巡視。圖/新華社
張鶴珊撫摸著長城上的石塊。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身為明朝長城守城將士的後代,六十五歲的張鶴珊是中國大陸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城子峪村的農民,出生在長城腳下的他從小聽老人講長城的故事,逐漸萌生保護長城的念頭,從二十三歲起開始守護著村子附近的明長城,至今四十二年走壞了二百多雙鞋子,被人稱為「長城專家」、長城「活地圖」。

保護長城以來,張鶴珊幾乎每天都要在長城上走四十里山路,蟲叮蛇擾、暑熱冬寒,都是張鶴珊常遇到的困難。他勸走放羊人、說服挖蠍人、趕跑偷磚賊,為守長城跟很多人起爭執,儘管困難重重,張鶴珊卻從未退卻。

很多人想不通,一個普通農民怎麼冒出保護長城的念頭,而且一做就是幾十年。張鶴珊表示,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尚、也沒那麼複雜,「我就生在長城腳下,小時候睡不著覺,聽老人『瞎話』,講的都是這城樓裡的故事。長大點我們也沒得玩,就跑去敵樓裡躲貓貓,跟這磚頭門樓都有感情了,看到別人糟蹋我就不痛快」。

就是有癮

日走幾十公里

張鶴珊說,他的祖籍在浙江義烏。十六世紀晚期,張家祖先和近兩萬名義烏籍士兵,隨戚繼光北移至此修建並守衛長城。以後一代接一代,長城修建者的後人也都成了長城守護者。

四百多年來的風吹雨打,使得這段古長城破損嚴重。張鶴珊表示,當時他看到長城被損毀,便萌生了保護長城的念頭。從那時起,張鶴珊登上了村外的長城,重新搬回一塊塊青灰色的磚到城牆上,四散的垃圾被帶下山,「到此一遊」的字跡也被他想盡方法擦掉,「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就是張鶴珊的保護理念。

從駐操營鎮董家口到平頂峪這十公里的長城、三十二個敵樓、八個烽火台就是張鶴珊的「地盤」,他幾乎每天都要走幾十公里的山路,把周圍的長城巡視一遍。從壯年人到白髮老者,張鶴珊用大半輩子的時間守護長城。張鶴珊說:「保護長城,我就是有癮!」

年齡漸長

擔心後繼無人

但他每月能領到的酬勞其實不多,還得靠種田與講解賺錢維生,張鶴珊一直擔心長城保護人員將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張鶴珊說:「我身體還算硬朗,可是隨著年齡愈來愈大,還爬得動山嗎?這點薪水會有年輕人願意接班嗎?」

在保護長城之餘,張鶴珊還致力於傳播長城文化。一九九七年,他成為「中國長城學會」的首批農民會員,整理出長城考察筆記和故事傳說二十多萬字,接待過來自美國、澳洲、紐西蘭、挪威等國家的遊客。

此外,張鶴珊也對研究長城產生興趣,聽到精采故事都記錄下來,他寫的幾篇論文在中國長城學會的會刊上發表,廣受好評。

張鶴珊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一草一木一磚都要保持原貌,這樣才是原汁原味的長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